苏振兰
“它却是西北国统区救亡运动的一盏明灯”
对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地位、作用,伍修权有过形象的比喻:“看起来是在国统区中我党我军一个孤立的据点,它却是西北国统区救亡运动的一盏明灯。”
当时,“谢觉哉同志和我们办事处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各种方式,直接对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进行宣传教育工作。”“谢老还和我利用一些公开集会,口头宣传我党的正确主张。在我党和一些进步人士的促进下,由兰州的农民银行和‘工合’(即中国工业合作促进会)的负责人出面,定期举办每周一次的时事座谈会,讨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民主义与抗日救国’、‘怎样保卫西北’、‘怎样领导民运’等一系列重大而吸引人的问题。谢老和我不仅每会必去,还每次都要发言,回答问题和作总结性讲话。”
“谢老和我们办事处的活动极大地吸引了社会上的爱国人士,特别是进步青年。许多青年学生、教师和职员等,一批批来到办事处找谢老和我交谈请教,表示他们对共产党、八路军的信任和崇敬,听取我们对当前时局的意见。对于这些热情的爱国者,我们一律以诚相待,来者不拒,对他们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行动给予了鼓励和支持。后来我们在甘肃地下党组织的密切配合下,根据这批积极分子的志愿和要求,并考查了他们个人的情况,由办事处作出安排和介绍,有时还派人专程护送,将他们分批选送去革命圣地延安,一部分进入抗大和陕北公学学习,一部分直接分配到抗日前线,为革命输送了一批新生力量。他们中的不少人经过了长期的革命斗争锻炼,后来大都陆续成为我党的各级负责干部。”
当时,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提出了“创办刊物,改造舆论”的工作方针,选派或推荐了一些共产党员和进步文化人,创办了一批各有特色的大小刊物。主要的有共产党员刘日修主编的《西北青年》,共产党员邢华编辑的《妇女旬刊》,青年作家吴渤(即白危)主编的《战号》,杨静仁等回族青年编辑的民族刊物《回声》,著名学者顾颉刚主编的通俗刊物《老百姓》,还有《热血》、《甘院学生》、《抗战》等。活跃的共产党员丛德滋等同志还利用自己的公开身份,在从事紧张的地下工作的同时,创办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民众通讯》,专门为各家报刊供给新闻稿。除了这些刊物,还从外地邀请来著名文化人如萧军、塞克等,由他们分别主编了《甘肃民国日报》副刊《西北文艺》、《剧运》等。
在谢觉哉和伍修权领导的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关心支持下,还在兰州设立了“兰州书报社”和“生活书店”的分店,公开和半公开销售我党出版的《新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周刊等革命书刊和其他各种进步图书。其中,有许多书报是由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交通员从西安长途运来的。
与此同时,许多群众性的抗日救亡团体和进步组织也在兰州如雨后春笋般地相继成立,其中有不少是由党的甘肃工委直接或间接领导的,各个组织的骨干分子也大都是共产党员或靠拢中共的进步青年。同时,“谢老和八路军办事处也用种种方式对他们进行支持和指导。”这些组织影响较大的有“甘肃青年抗战团”、“省外留学生抗战团”、“西北青年救亡读书会”和“妇女慰劳会”等,还有主要由外地在甘肃青年组织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甘肃青年抗敌自卫会”。以回族青年杨静仁、鲜维俊等为骨干的少数民族组织“回民教育促进会”和“伊斯兰学会”也搞得十分活跃。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关心帮助下,他们被吸收为中共党员,后来分别去了延安。
在谢觉哉的倡导和伍修权领导的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赞助下,兰州先后出现了好几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艺演出团体,如“血花剧团”、“王氏兄妹剧团”、“西北抗战剧团”、“平津学生演剧团”等,积极开展革命文艺宣传。这些文艺团体在兰州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到前线去》、《流亡三部曲》和《保卫卢沟桥》、《烙痕》等剧目和歌曲,给兰州各界和广大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