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全国械弹2/3重庆造

2014年09月03日16:15   来源:云南日报

原标题:全国械弹2/3重庆造

2 9万多兵工人 经川江逆流而上

抗战时,重庆虽然已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中心,但经济发展水平却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1937年,上海民族资本经营的工业企业有1200多家,技术、设备都较先进,产量也较大;而重庆只有机器工厂六七十家,仅占全国工厂总数的1.7%,不仅规模小,而且生产手段落后。

这样的一个城市,如何能在抗战时期,生产出全国械弹的2/3?

“1938年的宜昌大撤退,将大量工业企业内迁至重庆。在短时间内,重庆工业企业数猛增到300多家。”柴文官介绍,一时间,在重庆约3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仅兵工厂就有17家,聚集了9万多兵工员工。

机器的轰鸣声,接续着中国工业的命脉,也撑起了国家和民族救亡图存的工业脊梁。

“内迁之初,进兵工厂相当于进今天的银行,福利待遇好得很。其他行业的很多技工,都跳槽到了兵工厂。”年近九旬的老兵工彭林生是第1工厂(现建设厂)员工,他回忆道,当时除了每月发放三斗二升大米外,一些战时紧俏日用品如油、盐、煤,均由厂方组织运进,凭票供应,还免收房租。当时兵工署认为工人赶造械弹,供应前方需要,任务与前线士兵同样重大,所以“予以缓役”。

当局对兵工政策的全面倾斜,使各兵工厂在极短时间内恢复了元气。1940年,内迁重庆的兵工厂全部复工。

抗战爆发后,上海遭到轰炸,张连科是当时的上海钢铁厂厂长,他挑起迁厂重任,先将上海钢铁厂迁到武汉和汉冶萍铁厂合并。几个月后,该厂不得不继续内迁,选址在重庆大渡口。

1938年2月,钢铁厂迁建委员会成立,当时的国民政府兵工署制造司司长杨继曾兼任该委员会主任委员,张连科成为4名委员之一。

经水路从武汉到重庆,必过三峡。当时的三峡,航标系统尚不完备,钢铁厂职工一边躲避敌机的轰炸,一边帮忙拉纤,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向内地搬运各种大型设备。不少职工在拉纤途中倒下。

今天,我们可以从重钢集团档案处查到当时运输设备的重量:由武汉、大冶等地运来的设备达1070吨,沿途被炸损失了149吨。

经过几个月的长途搬运,各种巨型机器终于被拉到大渡口长江边的河滩上。没有机动车,也没有任何起重设备,赤手空拳的工人们,光着膀子,打着赤脚,操着不同的口音,齐声喊着统一高亢的劳动号子,一点一点地用滚木搬运庞然大物,是何等壮观的场景!

一年多后,钢铁厂的迁建初步走上轨道,因陋就简地为抗日前线生产出五百磅型的炸弹。1940年,日本飞机对重庆疯狂地进行轰炸,正在建设中的钢铁厂也被侵略者视为“眼中钉”。当年10月14日前后,敌机连续好几天对大渡口钢铁基地进行轰炸,共投弹100枚,死伤职工百余人,毁住房百余间。

按史料记载,除第40工厂(抗战后撤销)在綦江外,其余各厂均分布在两江河谷地带,便于各厂充分利用水运。从长江沿岸东起唐家沱西至铜罐驿,依次散布着兵工署第2工厂(抗战后撤销)、第50工厂(现望江厂)、第10工厂(现江陵厂)、第30工厂(抗战后撤销)、第21工厂(现长安厂)、第20工厂(现长江厂)、第1工厂(现建设厂)、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现重钢)、第11工厂(后迁台湾)。嘉陵江沿岸的兵工厂,主要集中在双碑,有第24工厂(现特殊钢厂),第25工厂(现嘉陵厂)等。

3 不少内迁企业至今仍支撑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

大批兵工厂内迁,使一切工业建设必须围绕军事工业进行,国民经济逐步转入战时轨道。武器弹药生产需要钢铁,又促进了有色金属、机械、重化工、能源等工业部门同步发展。

战前的1936年,四川全省产业工人仅18710人,而1942年仅重庆10个兵工厂职工就达41994人(不包括长寿、泸县、万县等厂),高居各行业产业工人人数之首。重庆成为以军火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

随着工业内迁,大批曾留学国外的著名兵工专家战时荟萃重庆。如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的第21厂厂长李承干,曾在法国高等兵工学校深造、解放前任沈阳兵工厂中将厂长的陈修和,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博士、第28厂厂长周志宏,留德火炮专家、第10厂厂长庄权等,以及弹道、精密、光学、应用化学、特种车辆等科研机构的兵工科技人员等等,都在战时兵工生产和研制中作出了自己的奉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解放后即献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此外,重庆兵工专科学校在抗战期间办了8期,许多毕业生逐渐成为兵工厂的技术骨干。各兵工厂大多设有技工学校,为中国培育了大批的兵工产业工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兵工厂重返战前原地,但8年的血与火,使不少员工与大后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舍不得离开。例如空军第二飞机制造厂复员时,全厂1000职工中回南昌者不到500人。

如今,当年在防空洞、乱石滩上复建的内迁企业,依旧是支撑着重庆、乃至中国工业的脊梁。

从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到1938年宜昌大撤退,再到今天的新厂区,重钢走过了123年的风雨。如今,重钢集团在岗职工2.16万余人,资产总额达704亿元,是重庆市属最大国有工业企业,并以200.4万吨船用钢产销量、市场占有率达18.3%,跻身全国最大的船用钢精品生产基地。

如今,由第21兵工厂脱胎而来的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是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旗下拥有9大整车生产基地,30个整车(发动机)工厂和18家直属企业,整车及发动机年产能力278万辆(台)。目前,中国长安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了营销机构,产品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曾经的第20兵工厂,今天的长江电工集团,是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重点保留军品生产能力的骨干企业之一,拥有资源总额18亿余元,员工人数3500余名,机器设备5000余台(套),年营业收入达16亿元以上。其生产的运动双环弹还登上了北京奥运会的舞台。目前,长江电工每年生产3000万发左右的运动弹,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射击队。

2012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报道1938年的宜昌大撤退时,曾评价道:“当年,那些抢运入川的物资,很快在西南、西北建立了一系列工业区,尤其是以重庆为中心的兵工、炼钢等行业的综合工业区,构成了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成为抗战的坚强后盾,为前线的将士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杀敌武器,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研究了一辈子宜昌大撤退的宜昌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朱复胜认为:“没有宜昌大撤退,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工业。时至今日,当时内迁的许多企业,依然是支撑中国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记者 陈维灯 实习生 格日勒图)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