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天桥沟:留存忠骨壮河山

2014年09月04日14:20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天桥沟 留存忠骨壮河山

第一个红色政权

四平乡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宽甸四平村方家隈子建立的红色政权。如今,四平乡政府旧址已不存在,只能在天桥沟风景区大门口不远处参观仿建的四平乡政府陈列馆,三间茅草房,屋内有火炕和灶台,与普通的东北农村民居大致相同。陈列馆内摆放着抗联战士用过的物品。

1935年12月29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师长程斌率部进入天桥沟方家隈子。在这里召开贫苦群众会议,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在这次会上成立了“四平乡政府”。

第一任乡政府主席宋言诠在回忆录中写道:“红军的便衣来到我们家。那时这地方闹‘胡子’,见到便衣我们都很害怕。 ”来人详细讲了抗日主张后,要求宋言诠召集几个村民去方瘸子家开会。

会议上,程斌讲了抗日的道理和红军革命的主张,宋言诠等人听得频频点头。“还给我们发了几本书,书名都忘记了,内容是些革命道理。红军这次在天桥沟住了五六天,天天给我们开会,最后便将我们几个人组织了起来,成立了四平乡政府。”关于成立乡政府的具体过程,宋言诠在回忆录中没有详细记录。

宽甸满族自治县史志办尚振生介绍说,乡政府成立后,为抗联部队做了大量工作。第一个工作就是筹集粮食。一年来,除供应部队食用外,还往天桥沟、阴雾沟、大石厥等密营运送苞米、大豆百余石,猪牛羊百余只。第二是传送情报。乡政府派何成山等人以探亲为名,多次进入日军据点双山子街侦察敌情。隋宝珍在抬头子修“围子”时得到日伪军要进山讨伐的消息,他假装肚子疼偷偷跑回山里送信,抗联部队得以安全转移。第三是护理伤员。抗联一师在攻打崔家大院及围歼邵本良部队等战斗中负伤的伤员,在李庆顺等村民家中养伤。他们白天将伤员背到山洞里,晚上再背回家。乡政府还发动群众在深山里修起马架房、地窨子给伤员住。刘开兴、何成山冒着生命危险扮成商贩挑担到宽甸县城为伤员买红伤药,还协助战士为伤员熬药、换药、喂饭。梨树甸子战斗、错草沟战斗中的伤员也送到这里休养,成为周边地区伤员的集中护理地。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输送兵员,乡政府先后动员20多名青年参加抗联部队。此外,还经常为部队购买物资、做向导。由于军民团结共同抗日,抗联在这一带打了许多胜仗,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四平乡政府的工作,引起双山子日本守备队的注意。 1936年秋,日本派飞机对天桥沟一带狂轰滥炸,派兵进山清剿,到处捕捉乡政府成员和抗日群众,还在双山子街河套、后山设了杀人场。何成山一家六口被抓去五口;刘开兴、隋宝珍、荆云发、于华国等人被抓后,多次被吊起毒打。由于汉奸告密,乡政府主席宋言诠被迫逃往黑龙江省勃利县,四平乡政府解散。日寇为断绝群众与抗联的联系,在这里实行“清乡并屯”,并把这一带的群众全部赶走,房子烧光。

四平乡政府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它不仅是宽甸历史上最早的红色政权组织,也是辽宁省最早的红色政权组织。它的成立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热情,有力地支持了抗联的对日斗争。

感谢宽甸满族自治县史志办、双山子镇政府对本次采访提供帮助

经典

抗联师部旧址

杨靖宇将军曾多次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先后在天桥沟山脚下多次袭击日伪军,取得了双山子大捷、四平街大捷等重大胜利,重创了日军。

位于天桥沟内的师部遗址。

青顶子抗联密营

2007年夏天,辽宁花脖山省级森林公园工作人员在青山沟镇夹砬子村燕尾沟青顶子山发现了一处密营地。当地史志研究人员认为,它应该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收编的“胜武”部的大本营。

“九·一八”事变后,身为东北军张学良旧部的于胜武建立“胜武”军上山抗日。1933年,“胜武”进入宽甸青顶子山,以山洞为基础,建起密营。当时,在宽甸、桓仁、集安三县交界一带活动着多支抗日武装。杨靖宇提议,将这些抗日队伍收编。

据资料记载,1934年5月20日,主动请求到各地收编各抗日武装的左子元率领卫队100多人行至太平沟一带时,被200多名日伪军包围。紧急时刻,于胜武率“胜武”部及“圣军”、“天日”、“东北军”赶来救援,彼此留下深刻印象。 8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收编了“胜武”、“圣军”、“天日”等抗日武装。

1935年6月,杨靖宇率军部和警卫连100多人进入青山沟绿豆营子,成立了反日会。召集左子元、于万利、于胜武等20多支抗日武装首领会议,共商抗日大计。自此,这几大武装活跃在宽甸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9月,抗联一军直属部队与于胜武等部联合,乘夜攻入本溪县碱厂,消灭日军36人。 9月24日,杨靖宇再次来到宽甸,在夹皮沟小汤石山上,他召集了左子元、于万利、于胜武等各抗日武装的军事会议。1937年夏,脾气暴躁的于胜武因再次蛮干而损失了人员和武器,受到杨靖宇的严厉批评。但为了抗日大业,杨靖宇还是为“胜武”部及时补充了弹药武器,并派驻一名政治干部。 1937年冬,由于叛徒告密,“胜武”军失败,日伪军炸毁洞口,摧毁了此处密营。

“杨洞”内部情形。复原后的四平乡政府。(记者 纪松东 周仲全 摄影 宋澍 合作单位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