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满族自治县天桥沟有多处抗联密营遗址。其中,山腰处的“杨洞”是杨靖宇的指挥部;山下的村子建起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四平乡政府,虽然政权存在时间很短暂,但有力地支持了抗联。
1936年,程斌率少年营强攻崔家大院,造成22名战士牺牲。这一蛮干行为受到杨靖宇的批评,引起程斌的不满。
7月28日,本报采访小组来到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天桥沟风景区,这里有20多处保存完整的抗联密营遗址。
天桥沟位于宽甸西北山区,西与本溪满族自治县毗邻,直达和尚帽子山区;北与桓仁满族自治县接壤,可通向老秃顶子山区。山川秀美,平均海拔600米,沟壑纵横,是建立密营的理想场所。当年,抗日联军在这里坚持抗日活动达4年之久,并建立了东北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四平乡人民政府。
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史志办工作人员带领下,采访小组来到双山子镇。镇政府宣传员小陶建议我们先去探访“杨洞”。小陶在村子里找到一位经常爬山的护林员做向导。向导简单嘱咐我们几句注意事项后,一行9人向大山深处进发。
深山密林中的“杨洞”
山高林密,枝藤缠绕,林下山土松软,一脚踩下去基本上看不到鞋面。林中无路可寻,向导拿着手电和木棍走在最前面,后面的人踩着他的脚印互相搀扶艰难前行。 “蛇! ”不知谁喊了一嗓子,大家迅速围拢,看到一条小蛇快速钻进枯叶中。 “大家小心毒蛇。 ”向导建议我们拄着树棍跟紧他,边走边拨动蒿草,防止出现意外。
一小时后,我们爬到了山腰的一块巨石下。在古树掩映中,洞口透着凉风。 “这就是著名的杨洞密营。 ”向导说。
这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石洞,洞口虽小,洞内却很宽敞,可容纳四五百人,洞内堆放着乱石头。利用手电的微光,记者看到洞内左侧有10多块石头摆放得很有规则,上面有火烧的痕迹。宽甸史志办工作人员张瑞发介绍说,“这是抗联战士做饭、睡觉用的火炕,我10年前进来时,还能看到火炕的完整形状。 ”洞内右侧石壁上有一股细泉水顺石缝流下来,在石壁半腰处有个口形石坑,饭碗大小,形成一湾清泉,满而自溢。记者捧了口水尝尝,清凉甘甜。 “这是住在洞中的抗联战士的饮用水源,终年不断。 ”张瑞发说,“今年大旱,要不水流会更大些。 ”
张瑞发讲了杨洞的来历:“这本是一个自然的大山洞。山中全是原始森林,一般人找不到这里。后来有放羊人来到这里避雨,就叫‘羊洞’。由于这儿的地理位置独特,大约在1934年7月左右,杨靖宇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进驻桓仁、宽甸,以老秃顶子山和和尚帽子山为中心建立很多密营。天桥沟也建起了许多密营,发动群众打鬼子。密营建成后,这里成了宽北游击区的中心。为支援抗联密营建设,1936年秋,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四平乡政府发动群众筹粮百余石,猪、牛、羊百余头。抗联除了在羊洞内储存了一些粮食外,还在山外一大车店设立了一处秘密联络点,准备长期斗争。 1936年10月末,杨靖宇率第一军军部进入‘羊洞’密营,成为抗联的中枢,杨靖宇在这里制定作战和西征计划。杨靖宇除向战士们宣传全国抗日形势外,还编写歌剧《王小二放牛》,组织战士巡回演出。附近百姓由此把‘羊洞’改称为‘杨洞’,是为了纪念杨靖宇将军。 ”
张瑞发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那是1936年大雪封山后,抗联战士几天没有吃东西了,杨靖宇决定到宽桓公路上抢敌人的运粮车。得到情报后,12月12日,他率队埋伏于坎川岭。出发前,警卫员王传圣收集了一捧黄豆送给杨靖宇,杨靖宇没有吃,而是分给了即将出征的战士每人5粒,战士们不要。他说:“每人吃5粒黄豆给我换回5袋白面来。 ”战士们含泪吃下,然后直奔山下,果然看到桓仁伪商会从安东运回来的16马车货物。战斗很快结束了,战士们高兴地扛着白面回到密营。
天色渐渐地暗下来,向导提醒我们尽早下山。
山下有一条小河,清澈见底。在河边洗脸时,张瑞发告诉我们:“这座山中还有一条‘抗联小路’,是隐藏在天桥沟森林公园内的一条秘密小路,当年东北抗日联军在遭遇危急情况时,就是由这条小路安全转移的。小路的隐蔽性特别好,藏在两道绝壁中间的裂缝中,一般人根本找不到。 ”
张瑞发还告诉我们,天桥沟有一个“仙人洞”,它是一个贯穿的大石洞,高3米,宽2米,长30余米。 “所说的两位‘仙人’,并非传说中的神仙,其实是两位抗联战士。 ”见记者很惊讶,张瑞发解释说,“1938年夏,由于叛徒的出卖,天桥沟和桓仁的许多密营完全暴露,抗联战士死的死,降的降。但在一处密营有两名抗联战士宁死不降,他们后来藏身在这个山洞里居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头发披肩,行踪隐秘。后来一个当地猎人偶然间发现他们,误以为他们是传说中的神仙,故称此洞为‘仙人洞’。 ”
血战崔家大院
在双山子村有一所小学,高墙大院,当地人称“崔家大院”。因学生放假,大门紧闭。从门缝中可以看到,大院内中间有二排平房,十几间房子,中间有门洞,此院面积不小。张瑞发介绍,它原是大地主崔兴思的住宅,在四周建有围墙和三座炮台,炮台分两层,每层有十几个枪眼,整个大院壁垒森严。
在日伪统治时期,崔家大院扼守着交通要道。双山子伪警察署代理署长邹兴波带领警甲队52人,龟缩在深宅大院内,经常骚扰百姓。东北革命军决定打击这股反动势力,为民除害,补充弹药。一师师长程斌首先写信给邹兴波,提出要借道北上抗日,被邹兴波拒绝。
1936年4月26日晨,程斌率四、五团及少年营,冒雨包围了崔家大院。敌人登上炮台向抗联开枪,少年营机枪射手牺牲。程斌派部下向院内投进一封劝降信,并开始喊话:“我们都是中国人,国家受磨难,人民受凌辱,你们赶快缴枪打日本,为抗日出力……”顽固的敌人回答:“投降办不到,要枪到院里拿! ”不断向抗联战士射击。
程斌命令强攻。少年营一连连长张泉山带领战士由后山坡冲至距墙3米远处左腿中弹,二连连长在冲锋中也壮烈牺牲,抗联战士接连几次冲锋,均未奏效。战至中午,抗联战士仍无法靠近院墙。下午,少年营战士开始架梯越墙,强攻中,又有19名战士牺牲。夜晚,敌人点着火把,大院内外灯火通明,少年营战士无法靠近大院。 27日晨,县伪警务局长王家瑞率队前来增援,一师战士腹背受敌,被迫撤出战斗。
“其实,这次战斗是以我军弱势对敌人的强势,程斌指挥失误。 ”张瑞发说,“杨靖宇在天桥沟听了汇报后,严厉批评程斌的蛮干行为,从此,程斌便对杨靖宇心有不满。 ”
更为惨烈的是,伪警察将牺牲的22名抗联战士头颅铡下,摆在墙外拍照,报功请赏。杨靖宇获悉后,亲自给邹兴波写信警告:“你若一坑埋人,我就让你们一坑焚尸! ”在信中命令他们“按当地习俗,安葬好烈士尸体”。邹兴波见信后很害怕,做了22口棺材,分别埋葬了烈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