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1984年,胡耀邦提出开发大西南

俞荣新

2014年09月09日08:3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福建党史月刊》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1949年,胡耀邦随贺龙率领的第18兵团进军并解放西南,此后至1952年秋,胡耀邦任中共川北区委书记兼川北军区政委、川北行政公署主任,由此与大西南结下深厚情缘。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胡耀邦又多次深入四川、贵州、云南考察,在此基础上,他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开发大西南的战略构想。

1983年12月27日至1984年1月8日,胡耀邦在胡启立、倪志福、杨德中等人陪同下,深入四川、贵州视察工作。在此期间,胡耀邦在贵州省干部大会上提出了大西南的开发设想。

胡耀邦列举了西南地区蕴藏着的巨大优势:云贵川三省总面积11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八分之一,如果加上西藏的120万平方公里,那就是2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将近四分之一。云贵川三省人口有1.62亿,占全国六分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国防来讲是全国的大后方。特别是资源丰富,是全国少有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水电资源,如果加上西藏,占全国85%以上,而且有些地方造价特别低。三省煤的储量有600多亿吨,一年开采2亿吨,可以开采300年。还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也是蕴藏量比较丰富的地区。20世纪60年代搞三线建设,全国投资1000多亿元,西南占了三分之一,使这里有比较先进、强大的工业设备。此外,三省的农业条件好,土壤、气候都比较适宜,吃饭问题较为容易解决,林牧业的潜力大,前途更大。

在看到西南地区优势的同时,胡耀邦也看到了困难和不利的一面。所谓不利条件,他认为无非三条。第一条,交通暂时困难,贵州修了不少铁路,运量不大,四川也修了不少铁路,云南的铁路少一点,西藏还没有。第二条,文化技术程度还不高。第三条,人民群众的家底还比较单薄,投资、集资有困难。这三条困难都是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的困难,是可以逐渐克服的困难。

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胡耀邦提出了开发建设大西南的方针,即用15到20年的时间,把整个西南三省(云南、贵州、四川)建设成为一个既可以独立存在,又能支援全国建设的现代化基地。这个现代化基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能源基地。首先是发展水电、火电。当时三省一共有760多万千瓦,20年后翻两番,那就是3000多万千瓦。西南要争取成为全国建设最快、投资最少、污染较轻的最大的能源基地。第二是强大的重工业基地。要把西南地区建设成为品种齐全、质量较高、能够独立作战的重工业基地。第三是能满足本地区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又有西南地区特色的轻工业基地。第四是在粮食充分自给的基础上,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林业牧业基地。

为了尽快开发西南地区,胡耀邦认为,一方面要靠中央的决策和支持,另一方面要靠自身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依靠西南自身的努力更为重要。因此,胡耀邦在贵州找了云贵川三省的同志来座谈,促成了“三省四方(即云贵川三省加重庆市)经济协调会议”,以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三省四方,一家出3人,轮流坐庄,互通信息,利益均沾,自愿互利,互相商量,三省四方通过后就干,大家都有否决权。一年换一个地方开会,头年在贵阳,第二年在重庆,第三年在昆明,第四年在成都。后来,广西也表示要参加进来,三省四方变成了四省五方。

关于经济发展,胡耀邦认为,有一条经验是重点建设起了带头作用,农业起了推动作用,重点建设带动了整个工业,而农业把轻工业和消费市场也带动起来了。西南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军工的作用,可以学习重庆军民结合试制出重型汽车的经验,采取联合协作而不是新建工厂的办法,集中资金把能源、交通建设搞上去。关于农业和粮食问题,胡耀邦认为,要注意粮食问题,提高单产,但计划要符合实际,有利于农民的富裕。当时四川1亿人口中农业人口有8700万,固定在土地上是富不起来的,需要有一半以上的农民从种植业中解放出来,第一搞养殖业,第二搞开发业,第三搞林牧业,第四搞加工业,第五搞服务行业,不然农民就富不起来。这就叫政策,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政策。政策是无止境的,政策的威力是无穷的。胡耀邦认为,发展专业户、发展小城镇是继农业责任制之后的第二个大政策,是促进农业分工、促进多种经营的第二个大政策,是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应该大力发展专业户。

胡耀邦认为,四川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太多,但出口物资少,东西运不出去。在交通问题上,多少年来有个毛病,就是一心只想铁路——有个电影叫《庐山恋》,我们是“铁路恋”!结果投资大,工期长,而且广大地区农民的各种运输工具利用不上,农民富不起来。要建设更多的铁路是对的,但不要只想铁路,还要多想一想水路、公路。西南有一条长江,要好好地开发利用。他认为,第一,利用长江水道可以直达青岛、天津、大连,甚至香港、日本;第二,可以搞集体的船队,一个公社、一个县都可以搞船队开出去,四川沿江两岸船工多的是,他们水性好、有技术。除了水运,公路也是一大出路。可以修建那种宽十几米、能走大吨位载重汽车,又可走农民的各种马车、推车、自行车的公路。一条这样的公路,一年运两三百万吨,投资比铁路省、见效快,既富了国家,又富了农民。

此外,胡耀邦认为,云南还有个缅甸问题,中缅关系搞好了,云南、贵州、广西也就好了。云南就有很多东西通过仰光出口,四川也有不少东西可以出去。经济建设要搞,对外开放政策要坚持,还需要引进国外的技术。

胡耀邦特别指出,在大西南的建设方针和目标问题上,要防止两种可能的偏向。一种是认为根本办不到,这是一种悲观情绪、悲观思想,是不对的;另一种则认为明年就大上,3年就完成,这叫急躁情绪,也不行。应该力争“七五”计划就开始,或者“七五”中期上。把思想端正以后,就要大家力争,长期奋斗。要看到西南的远景,下决心积极开创新局面。

1986年2月,胡耀邦率领由中央机关27个部委34人组成的春节考察慰问组,赴滇黔桂三省区开展调查研究,并与三省区的领导干部座谈,进一步了解西南区情。他认为,为切实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就要扎扎实实地想些办法,采取有效措施,使农民的日子好过起来。他设想,要在中央、省、地市三级挑选一批责任心很强的人,并且找一些科技干部和先进地区的能工巧匠,到这些贫困地区工作,采取一带二帮的办法,帮助农民尽快脱贫。

胡耀邦在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不辞辛劳地到西南各地考察,深入基层,具体指导,提出开发大西南的战略构想,表现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也寄托着他对大西南建设的殷切期盼。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