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姝
坐镇重庆铸丰碑
1949年,在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决策中,中共中央把解放西南、稳定西南和建设西南的重任交给了邓小平。他与刘伯承、贺龙一起,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方针,率部挺进大西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了盘踞在云、贵、川、康四省的约90万国民党武装。11月30日,重庆解放。12月8日,被任命为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的邓小平率部进驻阔别29年的重庆。
在坐镇重庆主政西南的两年零八个月里,邓小平与刘伯承、贺龙等人一道,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坚持从西南地区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和主张,成功地领导西南人民进行了政权建设、社会改造、经济恢复、民族团结、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伟大实践,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西南是国民党政权的最后巢穴,面对十分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邓小平运筹帷幄,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呕心沥血。一方面,通过城市接管,成立军管会实行军事管制,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途径,及时建立起了从西南军政委员会及各省、市、区人民政府到县、乡人民政府的各级人民民主政权,迅速而顺利地完成了政权更替上的除旧布新。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大规模的征粮剿匪、镇反肃特斗争和抗美援朝运动,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及政治秩序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解放初期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形势下,邓小平把经济恢复作为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来抓。他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调,“要巩固政权,首先要从发展经济着手”,要求把一切工作“引导到发展生产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为首的西南局领导西南各地,在没收官僚资本的基础上迅速建立起国营经济,确立了国营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严厉打击投机倒把,平抑市场物价,整顿金融秩序,迅速扭转了国民党统治所遗留下来的物价飞涨、恶性通货膨胀的严峻经济形势;扶持私营经济,扩大公私订货,提倡“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实行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以修建成渝铁路为先行,拉动内需、增加就业,改善交通……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西南地区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完成了工农业生产计划和财政税收计划,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断改善,为后来实施“一五”计划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开展新民主主义社会改造。为了顺利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邓小平积极稳妥地领导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改造工作。在厂矿企业,通过改革臃肿腐朽的旧机构,废除封建把头制度,铲除一贯压在工人头上的作恶分子,使工人真正成为当家作主的主人;通过进行以管理民主化、企业经营化为主的民主改革,健全了企业生产制度。在城市,通过开展以收容散兵游勇、收缴非法武器、收容游民乞丐,禁烟禁毒禁赌禁娼,宣传婚姻法,司法改革运动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改造运动,清除了旧社会遗留的各种陈规陋习,净化了社会风气,维护了社会稳定,从而改变了西南地区的社会风貌和西南人民的精神面貌。
重视做好统一战线工作。邓小平注意发挥统战工作在分化敌人、团结朋友、巩固政权中的重要作用。他反复强调,我们要广泛地团结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共同建设新中国。在西南战役中,邓小平“军政兼施,恩威并重”,制定了分化、争取国民党各派系和地方实力派人物的政策策略,减少了我军的损失,使人民生命财产免遭巨大破坏。邓小平还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人民政权中的作用,在他的主持下,经中央同意,西南军政委员会6位副主席中,就有3位是民主人士,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各院、部、会的正副职位上,民主人士占1/3以上。他提出,团结多数的最好形式是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而且要选出一个协商委员会进行经常的协商”,做好这些工作的“关键之一是共产党员要善于以谦逊诚恳的态度与党外人士共事”。这些正确做法,有力地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使我们党在西南很快“站住脚跟”。
构建新型的民族关系。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区情是少数民族众多,且经济文化落后。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实行大汉族主义政策,加之帝国主义的蓄意挑拨,造成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隔阂状态。邓小平认为,“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他主张在政治上,通过“坚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民主联合政府”使各民族真正平等;在经济上,“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出另外一套政策,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通过组织贸易活动“使各兄弟民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一天天的好起来”;在文化上,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举办一些教育事业”,“尽快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邓小平还特别强调“要采取非常稳当的态度”,“要同少数民族商量”,和平解放西藏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实现的。实践证明,这些主张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拥护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
加强执政党的建设。邓小平主政西南期间,十分重视加强党的建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创伟业。他主张从严治党,提出“严比宽好,精比量好”。进军西南途中,他就以李自成为反面教材,向部队进行入城教育。从武装斗争转向执掌政权后,他一方面强调更多地从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另一方面,从思想上、作风上从严要求,严厉批评西南党内滋生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腐化堕落思想和统一战线中的关门主义,果断处理违纪行为。他要求“把党公开”“让群众来监督”“严格党的支部生活”,建立和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政府的监察委员会”,这些都是“监督党员遵纪守法的重要武器”。邓小平从严治党的主张对于西南地区推动党的团结、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使西南党组织在建国初期异常复杂的局势下,经受住了执政的严峻考验。
与此同时,邓小平还特别关心重庆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重庆工作期间,他倡导主持修建了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重庆市少年宫、枇杷山公园、大田湾体育场等群众休闲娱乐场所,让人民群众不仅打上了“肉牙祭”,还打上了“文化牙祭”。1952年7月,邓小平奉调进京,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任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从此走上了党和国家领导岗位。
![]() |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