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国
运途较量
胶东军民从虎口夺下来的这些黄金,除满足了自己的经费使用外,大部分都取道“渤海走廊”和“滨海通道”,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分段接力赛的方法,通过鲁南转送或直送党中央,一般先将在招远等地通过各种形式筹集的黄金,集中到中共胶东特委(区委)驻地或指定位置,然后安排上交。
当时胶东向党中央送黄金等物资,主要是由中共胶东特委(区委)和胶东我党的部队组成的一批批运金小分队,冒着枪林弹雨和流血牺牲,秘密送到山东党组织的驻地———鲁南区,后转送党中央,或直送党中央。日军通过汉奸内线获悉我方将黄金源源不断地运送到鲁南地区后,便想尽办法在途中拦截和争夺,中日双方在运送黄金的路上又展开了一场血雨腥风的较量。
从胶东到鲁南,大部分路段是日军的占领区。1941年底前,八路军由胶东向鲁南区运送黄金时,主要是从胶东根据地的大泽山区出发,经过高密、诸城、莒县等地,最后到达沂蒙山区根据地的大后方岸堤地区,在此地向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军区交接黄金。
1941年冬天的一个漆黑的夜晚,胶东一支运送黄金的八路军部队在诸城县某村宿营时,突然遭到大批日军的偷袭。他们血战突围回到胶东后,找到敌工部日语翻译,异口同声地学说着一句日语,翻译一听,是“黄金部队”的日语发音。原来,在突围的时候,几乎所有的日军都在高叫着“黄金部队”。事后侦悉,日军对八路军的这支队伍已经“关注”了很久,并将他们命名为“黄金部队”,获知了八路军“黄金部队”的行动路线后,提前设伏,才使我军受到一次损失。自1942年初,运送黄金的胶东八路军只得改走“渤海走廊”这一著名的秘密通道。
送金的路线,因受战争环境制约,不同时期走不同的运金路线。据时在胶东区行政公署秘书处工作的王文正回忆,在1939-1943年间,运金主要是经“渤海走廊”。即从我党在胶东的平(度)、招(远)、莱(阳)、掖(县)边区根据地出发,经胶莱河、昌邑、潍县北部沿海地区、清河区寿光等县,南穿胶济铁路进入鲁中区、沂蒙山区、山东分局驻地。在1943年8月,胶东军区参谋长贾若瑜打通了胶东和滨海地区的交通线后,自1944年秋后,送金路线由“渤海走廊”改为“滨海通道”。即从胶县、高密穿过铁路,经滨海区诸城等县直达山东分局所在地。
中共胶东特委和部队为使黄金安全运送到目的地,在兵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不惜动用“重兵”。平时一般是两个连,选派精干战士,每人携带10两左右,这样既方便行军,遇到敌情也能随机应变,灵活应付。1940年冬,贾若瑜(时任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副校长兼八路军第一纵队教导团团长),带领两个营的兵力,亲自护送近3万两黄金,前往山东分局。
据当年送金小分队班长王德昌回忆:1943年秋天,一支二十余人的送金小分队,在队长“孙大个子”的带领下,每人携带四五十两黄金,夜行晓宿,长途跋涉,由鲁经冀入晋,到达山西境内汾河流域一个叫雁鸣渡的河畔时,与日军突然遭遇,我们决定背水一战,共立誓言:“人金共存亡,宁丢性命,不丢黄金”。孙队长临机将队伍一分为二,两人的黄金集中于一人携带,一半渡河送金,一半阻击掩护,结果黄金送达延安,但阻击人员全部牺牲,渡河的也牺牲二人,伤三人,包括孙队长总共十四人捐躯。战士小李,身负重伤仍忍着巨痛将黄金埋入树下泥土。直到打扫战场时他从昏迷中苏醒,奄奄一息之际仍手指埋金处。
为了防止泄密,胶东军区黄金运送部队都接到过严令:任何人都不许透露运送的时间、地点和部队番号、兵力和交接的过程。这些历经千难万险终将黄金安全送到沂蒙山区的胶东八路军指战员,都忠实地执行了党的这一命令,他们将抗战中无数次穿越敌占区运送巨额黄金的这段惊心动魄经历,以及对路上牺牲战友的深深怀念,都永远埋藏在心里,甚至将这个秘密和他们不朽的身躯,一起埋葬在了齐鲁大地,埋葬在了白山黑水,埋葬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