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刘文哲:锦江岸边的“余则成”上级

刘大庆

2014年10月20日08:5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生死抉择

我继续查找史料。“抢米事件”发生在1940年3月,而姑父1938年已经去了延安。父亲应该没有同去,因为“抢米事件”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父亲似乎还在成都。

我在“百度”上输入父亲的名字——四川地下党刘文哲,搜索的结果让人意外,竟然全是围绕电视连续剧《潜伏》的文章:“现实版余则成”“曾为国民党最高官阶的中共特工”“余则成原型黎强”“魔窟孤军”“长期埋伏在‘中统’的情报战士” 等。主角都是黎强,相关内容比想象中还要丰富:

……1940年2月下旬的一天拂晓,黎强悄悄离开安岳,来到了他曾经求学三载的省城成都。到成都后,黎强住在斌陞街17号翟自湘的公馆里,一面帮助谢明昭办理上诉事宜,一面赶到祠堂街88号《新华日报》成都分销处,以买书付款的方式交给门市部一封转交周俊烈的信。

又是1940年,就在“抢米事件”前夕,发生在祠堂街的事。

几天后,周俊烈领着一个中年人按照预定的时间来到黎强约定的茶馆里。周俊烈告诉黎强,他刚从重庆红岩回来,已把他的情况向南方局作了汇报。他指着身旁的中年男子对黎强介绍说,“这位就是南方局廖似光同志指定今后与你直接联系的刘文哲同志。”

黎强把自己最近的情况向刘文哲作了详细的汇报。

刘文哲对黎强说:“根据南方局的指示,从现在起,你就由我一个人单线联系。你必须尽快地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一个社会职业做掩护,然后再谈开展工作的事。”

通过这段文字记载,我似乎见到了父亲当时的模样。他进过敌人的监狱,身体饱受摧残,人很瘦,而且很早就开始谢顶。算起来那年他只有26岁,却被称为“中年男子”。更没想到,原来父亲此时在中共南方局工作。

这是黎强与父亲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后来黎强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到地下工作的活动经费时说:

记得我刚刚到成都与组织联系上不久,刘文哲给我抱床被子来,被子还是热的,他说:“这是一个刚被捕的同志盖过的,我卷起他的被子就给你抱来了。”我明知道党组织经费很困难,哪还能向组织领活动费呢!

看起来父亲他们那时经济上很困难,而且随时都有被敌人逮捕的危险。父亲出生于并不算十分贫寒的家庭,可他还是毅然放弃了自己当文学家的梦,为了民族的兴亡,坚持自己的信仰,在生死考验面前做出了“跟共产党走”的抉择。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