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汉
“将来势必每个县有一所大学”
除了那些并非大学的红专大学外,1958年高等学校在数量上确实来了一个大跃进。
这年3月,中央文教小组组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中共江苏省委召开的民办农业中学座谈会上指出:“要开始打算每个专区办几个大学。有人提出民办大学,志气很好,一个专区几百万人,为什么不能办?每个专区有几百万人口,没有高等学校算什么样子?我看要办几个好。”他还说,办大学不要那么害怕,我来破除一下迷信。我在交大读过书,现在交大了不起吧,有50多年的历史。那时还请了几个外国人来教书。其实就请了几个助教。所以,办大学没有什么了不起,办办就会办成了。各个专区都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现在不考虑,将来要被动。
在4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陆定一又谈到了大办大学的问题。他说,15年把高等教育普及起来,起先每个省办几个高等学校,以后每个专区都办几个高等学校,再以后,每个县、每个乡,凡是有条件的都办起来。办高等学校没有什么神秘,不要害怕。办高等学校,要有教授,不要去请那些名角,可以请些有相当程度的年轻人来教。南京有一批高中毕业生,请了个讲师,就办起半工半读的民办大学来了。河南有个合作社,有一批高中毕业生,依靠水利局的干部,就办了一所民办水利学院。这些新事物,我们要去研究推广。
同年6月,刘少奇在给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指示中,也专门讲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县办大学,将来势必每个县有一所大学,准备十年达到这个目的。现在是否给每个县派一个、两个或几个大学生,这样学校就可以办起来了。世界上第一个办大学的总不是大学生吧?现在有一个大学生,大学就应该好办了。一个县,既办了大学就要办高中,既办了高中就要办初中,既办了初中就要普及小学。”
在这个敢想敢说敢干的“大跃进”年代,既然中央领导人都表示省、专(区)、县都可以办大学,并且15年要普及高等教育,一些地方乃闻风而动,大办大学起来。从这年4月到5月底,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广东、吉林、湖南、福建、浙江、江西、河南、河北、黑龙江、陕西、辽宁、贵州、甘肃、湖北、山西、北京等17个省、市,新举办的大学、专科学校达130多所。
6月24日,《光明日报》在《打破迷信,在专区和县大办高等学校》的通栏标题下,介绍了各地筹建一大批高等学校情况,黑龙江仅合江地区就计划筹办16所高校,其中有工业大学、农业大学、农学院、水利学院、师范学院等。浙江计划筹建29所高等学校,其中有综合性的杭州大学,专门培养林业人才的浙江林学院,设在舟山渔场的浙江水产学院,以及浙江纺织专科学校、浙江第二师范学院和浙江第二医学院等。江西计划筹办27所高校,其中包括江西大学、江西工学院、江西财经学院、江西水利学院、江西政法学院等。
黑龙江鹤岗市的鹤岗大学,就是这类新办起的大学的一个典型。7月5日,《光明日报》报道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期间,参加会议的中共鹤岗市委第一书记给市委写信,介绍了大会提出的向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进军的情况,认为要把筹办鹤岗大学摆到议事日程。市委宣传部随即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对某些教育干部对办大学的神秘观点以及迷信思想和自卑思想进行了严肃的批判”,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制订了办大学的方案,后又经过市委讨论,决定鹤岗大学暂设采煤矿、地质、机电、化工、医学、文学6个系的本科和专修科,修业期限本科5年、专修科3年,招收的对象除由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群众团体根据条件保送外,凡是中等专业学校、高中毕业的学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都可以报考,计划招收300人左右,其中工农成分应占80%—90%。
鹤岗市委还决定由市委书记处一名书记担任鹤岗大学的校长兼党委书记,鹤岗矿务局干部处的副处长担任教务处长,6个系的主任由有关单位的负责人担任,例如文学系主任由市文教局长担任,两天之内腾出市第二招待所作校舍,桌椅板凳由各机关、厂矿企业支援。在办大学的过程中,除了制作校牌时花了1元7角钱外,其他一个钱也没有花。没有教授就到哈尔滨的大学去求援借用,一般教师采取“大学生教大学生”“高年级教低年级”“专职教员和兼职教员”的办法解决,从各机关选拔了7名大学生担任专职教员,负责基础课程的教学,专业课教师则由医院的医生和矿务局的工程师、化验员、技师等担任。如此这般,只花了7天的时间,鹤岗大学就办起来了。
同一天,《光明日报》为鹤岗大学的创办配发了《专、县办大学的优越性》的社论,认为“专区、县办大学,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既然是新事,也就要用新的办法——革命的办法来办”。“这类学校都是由地方以自力更生的革命英雄气概办起来的,并没有向领导部门要教授,要设备。”其优越性在于:第一,党委领导,政治挂帅,红旗插得很鲜明。第二,学校面向地方,面向生产,办学的目的非常明确。第三,多快好省,贯彻了勤俭办学的原则。有的利用原有的高中、中级师范、中等专业学校,以“戴帽子”办法创建起来,和原来的学校仍在一起,一套机构,一套人马,一套校舍设备。第四,敢想敢做,不落陈规,富有创造性。
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当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这个目标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各地为了响应15年普及高等教育的号召,纷纷因陋就简创办各类大专院校。全国高等学校的数量,由1957年的200多所上升到1000余所,新办高等学校800余所,在校学生人数比1957年增加三分之二。
这些新办的大学,除一部分是省办的外,大部分是专署和县办的,也有少数是厂矿办的。这些学校主要是采取如下几种办法办起的:一是中央和外省市帮助建立的一些骨干学校,比如内蒙古、新疆、贵州等新办的高等学校;二是将原来一些高校的院系分设另建学校,例如广东将华南工学院的化学系独立成立化工学院,江苏省将南京工学院的食品工业系独立成立食品学院;三是将中等专业学校戴帽子,改设高等学校,这年新办的高校不少属于这种情况;四是将现有的高等学校设立分校;五是地方厂矿企业举办的高等学校;六是普通中学抽调教师担任基础课教师,筹建高等学校。
在“大跃进”中办起的这些“大学”,其实多数是中专、中学戴帽改称的,并不具备大学条件,在后来的国民经济调整中,大多相继停办。○
(作者系本刊特约撰稿人,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