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任弼时做思想工作的故事

2014年11月27日14:05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任弼时做思想工作的故事

他的批评,让人感受到巨大的震动

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任弼时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转战陕北,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8月20日,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一举歼敌6000余人。这一胜利彻底扭转了西北战局。23日,西北野战军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赶到会场,表示祝贺。

沙家店战役的胜利使中央纵队的处境大为改善,部队士气旺盛,情绪高涨。但最棘手的问题却依然存在,那就是缺少粮食,饥饿困扰着每一个人。毛泽东、任弼时等也和当地农民一样,只是吃米糠、秕谷合在一起再加几把黑豆熬成的“钱钱饭”。警卫战士每人每天只有半斤黑豆,哪里够吃?何况,大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小伙。为了维持生计,前线司令部下令杀马吃肉。

自从允许杀马充饥后,中央纵队的战士在战场附近拣回两匹受伤的骡马,并宰杀了。在梁家岔住了4天之后,部队又出发了,战士的干粮袋,增加了新的内容,鼓鼓囊囊起来。任弼时发现这种变化,马上找到手枪连连长高富有,问:“你们手枪连有没有拣回马来?”

“有。都是没有人要的,本来想送回去,可也不方便,喂养吧,也没有饲草,没的办法,就杀了一匹。”

“吃了没有?”任弼时认真地追问着。“吃了一些,还剩下一些。”高连长如实地回答。

任弼时严肃地说:“这样做是不行的,一切缴获要归公吗。战场上的任何物品,任何东西,都不能变成个人的,也不能变成小单位的。你们的口粮是少了点,不过,平均起来每人也有半斤,比前方还是强多了。”

听到任弼时的批评,高连长感到很惭愧,同时受到巨大的震动。他与同志们一合计,大家一致同意,把那匹没有宰掉的受伤马和那些还没有吃掉的马肉一起送了回去。

这段时间是转战陕北中粮食最为困难的时期,由于任弼时及时的思想教育,机关人员与警卫战士再也没有发生违反纪律的情况。

他的话,拨亮我们心中的一盏灯

1946年的春天,中共华东局领导委派杜前、马仪、李云洁、李诚等几位负责青年工作的干部,到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

任弼时在杨家岭中央青委机关听取汇报并参加讨论会。

会议持续了两个月,在此期间,中央青委的同志每隔几天都要向任弼时汇报情况。每次汇报,总感到十分亲切。他们说:“和人相见,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祥、和善的笑容,热情地同你打招呼、握手,亲切地让你坐在他身旁。谈话时,他总是凝神聚目静听着你的诉说,不喜欢打断别人的发言。他习惯于倾听别人的讲话,同时边听边判断。这中间,绝无漫不经心。当你的发言结束后,他才说说他的分析、他的见解,回答你最需要回答的问题。他常用同你商量的口吻说:‘你看这样好不好?’‘是不是这样的?’”

任弼时敏于事而慎于言,同时也善于抓住要害。在青委同志陈述的过程中,他始终默默地倾听,认真地思索,最后缓缓地说:“你们研究一下看,是否可以搞青年团?过去,在‘七大’的时候,冯文彬、李昌他们曾提议要建立青年团。那时,中央不同意,我也不同意。现在你们可以再研究一下,是否可以建立青年团。”

任弼时的意见明确了青年工作的方向,使参加讨论的同志异常兴奋。多年后,他们这样描绘自己的感触:

“他的话,对我们来说真可以比做一声春雷。我们所有的青委工作人员和山东来的同志,为青年工作的现状焦虑不安,却谁也不曾想到过建团的事。原先,大家对青年工作只感到面前仿佛有重重浓雾,想求得一个新的出路,而苦于找不到。任弼时同志的话,像拨亮了我们心中的一盏灯,眼前豁然开朗。”(刘明钢)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