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翻盘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此案尘埃落定时,美国方面却传来坏消息。6月17日,美联社消息称:美国军事法庭总检察长宣布:所控罪状不能成立,俟由海军部长核准后,该被告即可恢复原职。
这个消息令中国知识界和公众一片哗然。没想到已经判定的铁案,能在毫无新证据的情况下翻案;没想到一向把法制挂在嘴边的美国,竟然把法律和正义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且,即便是美国军事法庭认为原审判判决不能成立,正常的法律程序也应该是进行再审,而不是这样直接推翻一审的审判结果。
随后,美联社发表文章解释,美国军事法庭之所以驳回原判,是由于“皮尔逊被判有罪系处于广泛学生运动时期。”
这当然不是皮尔逊强奸不构成犯罪的理由。美国军事法庭有多少“护短儿”的因素不好判断,但很明显的是,他们把政治因素掺杂到本来简单明了的强奸案中,以“阴谋论”的观点看待这起案件。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是因“沈崇事件”而起,在美国人看来反倒是“沈崇事件”的真正原因——这起事件就是为反美而炮制的。
此时,一向视美国政体为理想体制的胡适,受到极大打击。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对此新发展表示失望。审判皮尔逊时,我曾列席旁听,根据一切证据,被告犯有强奸罪。”不过此时,他还寄希望于美国海军部长不批准撤销皮尔逊的罪名。
然而,事实再一次无情地打击了胡适。8月11日,美国海军部长福莱斯特宣布:皮尔逊案证据不足,原判决无效并恢复其职务。
皮尔逊被宣判无罪且恢复军职的新闻传到中国,导致学生的再度请愿和抗议。北平各院校师生对此莫不深为愤慨,抗议壁报遍布各个校园。华北学生联合会发出《致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委员书》,称:“中国苦战八年,始挣脱日寇所加诸之锁链,久历苦战之中国人民,决不容再被任意蹂躏。今中国女大学生在本国领土上竟遭奸污,而罪犯经其本国政府之庇护。为国家尊严计,为人民安全计,政府理应即向美方提出抗议,据理力争,务使正义得以伸张,国家幸甚,人民幸甚。”
“沈崇案”的大翻盘,不但令中国各界民众感到愤怒,就连国民党当局也颇为不满。当然,他们所担心的是刚刚平息下去的反对美军暴行运动,会再一次卷土重来。
8月13日,外交部长王世杰致电驻美大使顾维钧,问还有没有补救的方法?几天后,顾维钧回复称,美国外交部海参事说,皮尔逊是军人,一切根据海军人员管理法规办理。海军部的决定就是最终结果,没有上诉的途径。
时隔六十多年,当年的档案《美国海军威廉姆斯·G·皮尔逊案卷》早已解密。当年这个铁案是如何大翻盘的呢?《皮尔逊案卷》中“复核意见”给出的理由显然不能让人信服。
“复核意见”认为,沈崇在与皮尔逊待在一起过程中,并没有大声呼救、哭泣,也看不出挣扎反抗的迹象。医生在给她体检时,也没有发现她脸上和脖子上有伤痕。如果不是沈崇自愿与被告在一起,很难解释他们在一起待了3个小时。
这些说辞与庭审中律师的辩护词相比,并无新意。然而,美国军事法庭却一边倒地倒向了被告。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样的结果并非出于什么过硬的证据,而是美国军事法庭相信,皮尔逊的有罪判决是迫于中国国内汹涌的反美运动。
如今再去辩驳美国军事法庭的“复核意见”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不公的结果早已铸就。
真相本源
“沈崇案”绝非个案。有媒体统计,1946年一年,被媒体报道的驻华美军侮辱中国女性案件就有16起。发生在当年12月的“沈崇案”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也是民间积怨的爆发。
“沈崇案”最终演变为席卷全国的学生运动,也不光是因为美军作恶,国民党政府的所作所为在其中也没有起到正面作用。
在当时那样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国共两党武力对抗、内战开始,中美两国关系不平等、美国实际上在帮助国民党内战、人民对统治阶级日益不满的情况下,“沈崇案”成了学生运动的一个导火索。而国民政府对待这起案件,一方面像以往的美军强奸案一样试图遮掩、隐蔽处理,一方面则往中共身上泼污,散播沈崇是中共地下党员,设计炮制美军强奸案的谣言,甚至有国民党特务混入学生游行队伍,高呼反共口号。
事实上,在“沈崇事件”引起的反美学潮中,中共地下组织的确对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学生运动要求的是严惩美军暴行、反饥饿反内战等正当诉求。在青年学生中极具影响力的中共学生组织不可能置身事外。但就此说中共是“沈崇事件”的始作俑者,实在是天大的污蔑。
直至近年,乃至沈崇去世,仍有这种所谓的“揭秘”见诸网络。其一大“证据”是说中共北平地下学委负责人袁永熙、陈琏夫妇在1947年被捕,就是因为领导了“沈崇事件”的学生运动。
殊不知,袁永熙、陈琏是中共地下党员、负责学生运动不假,不过他们被捕实在和学生运动扯不上关系。那一年,国民党保密局破获了中共在北平的一部地下电台。袁永熙夫妇和这个地下情报组本来没有横向联系,只是因为偶然交换过名片,就被国民党保密局当成重大嫌疑人抓了起来,但最终查无实据。陈琏是蒋介石“文胆”陈布雷的女儿,经陈布雷出面作保,袁永熙夫妇得以获释。
而“沈崇事件”的主角——沈崇,则自此从公众视野里消失。几十年中,关于沈崇归宿的传说有许多版本。有人说,沈崇羞愤难当,自杀身亡;有人说,沈崇被宋美龄收为义女,移居海外;也有人说,沈崇看破红尘,削发为尼……
沈崇更改了名字,似乎成功地脱离了那段历史,但关于“沈崇事件”的猜测,和沈崇归宿的猜测一样,众说纷纭。
2009年前后,香港出版人许礼平无意间在北京拍得了“沈崇事件”的文物原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沈崇亲笔的自白书。本着还原历史真相的目的,考虑良久后,他借一次送稿费之机,“大着胆子”拿出原件给沈崇过目。他很害怕给她造成二次伤害,但让那些说法“一直错下去”,他觉得对她不公平。
老人的反应,比许礼平想象的坚强。对他的提问,包括坊间种种猜测,沈崇有问必答,“完全没有任何隐瞒,很坦白”。
“当时跟共产党有联系吗?”许礼平问。“没有,我当时19岁,什么都不懂。我家的背景都是国民党的。”沈崇答。
“当时几十万学生示威游行,皆因你而起,你害怕吗?”许礼平问。“不害怕,学生的行动是正义的。”沈崇答。
沈崇去世后,人在香港的许礼平接到沈崇好友来电,感谢他澄清“沈崇事件”。
斯人已逝,一段历史也该归于本源。
参考资料:《“沈崇事件”真相》、《北京档案史料》、《1946 年沈崇事件:南京政府的对策》、《沈崇身份疑点补正》等。
感谢北京市档案馆的协助。
(记者 黄加佳)
![]() |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