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遵义会议不但对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意义重大,而且在每一个参加者的心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遵义会议的伟大精神照耀着 1935年以后的中国革命史,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途上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前进。通过梳理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遵义会议亲历者的相关评述,让人们对遵义会议的召开情况,以及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意义,得到更深切、全面的认识。同时,对以坚定信念、不畏艰险,实事求是、独立自主,顾全大局、民主团结为基本内涵的遵义会议精神,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 ]遵义会议;亲历者;遵义会议精神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遵义会议不仅使我们党和红军在极端危难的关头,获得了新的生机,从此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而且使我们党从此获得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的可靠保证。遵义会议的伟大精神照耀着 1935年以后的中国革命史,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途上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前进。
在遵义会议召开10年后,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总结这段历史时指出:遵义会议“胜利地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也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了长征,在长征的极端艰险的条件下保存了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毛泽东选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 969页。)。
46年后,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再次对遵义会议给予高度评价:“193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5—6页。)
党的历史上的两个决议对遵义会议的评价,传达了全体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
遵义会议不但对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意义重大,而且在每一个参加者的心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他们每一个人都对遵义、遵义会议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尽管 1935年离开遵义后由于工作原因没有回去过,但是他们在自己的讲话中或者著述里多次谈到了遵义会议。
毛泽东后来没有再到过遵义,但他难忘遵义会议。从1936年12月起,他就多次在著作中阐述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影响和伟大意义。
遵义会议召开的 10年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谈到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选举时说: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非常之大。但是,大家要知道,如果没有洛甫、王稼祥两位同志从第三次“左”倾路线分化出来,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同志们把好的账放在我的名下,但绝不能忘记他们两个人。当然,遵义会议参加者还有好多别的同志,酝酿也很久,没有那些同志参加和赞成,光他们两个人也不行;但是,他们两个人是从第三次“左”倾路线分化出来的,作用很大。从长征一开始,王稼祥同志就开始反对第三次“左”倾路线了。(参见《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5年版,第 231页。)1964年11月,毛泽东为遵义会议会址题字。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