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红军长征在贵州及其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3】

欧阳淞

2015年02月06日14: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三、红军长征在贵州的文化价值

毛泽东曾经说过:“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文化和历史相伴而生、同源同流。长征不仅是党和红军一次伟大的军事行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文化苦旅。党和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不仅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一)创造了灿烂的军事文化

军事文化是军事物质成果和军事精神成果的统一,是人们在军事实践中创造并发展的促进战斗力生成的文化体系。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创造了灿烂的军事精神成果和军事物质成果。

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系列重要会议首先解决了军事路线问题,明确地回答了红军的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重新确定中央红军新的机动灵活的作战方针,取得了伟大的军事精神成果。在遵义会议后的扎西会议上通过张闻天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系统地概述并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明确指出: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主要原因”。

遵义会议期间及以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同志的正确指挥下,一反以前的被动局面,实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又创造了灿烂的军事物质成果。遵义会议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改变黎平会议先以黔北为中心、再去川南创建根据地的决议,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会后,又根据敌情的变化,决定中央红军在川滇黔三省广大地区创造新的根据地。最终根据全国的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决定北上。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正确指挥下,利用国民党军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扬红军运动战的优长,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地区的企图,创造了灿烂的军事物质文化。其中,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神来之笔”。

(二)基本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神话,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和70周年的大会上,江泽民、胡锦涛在讲话中都对长征精神作过重要表述,概括起来,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央对长征精神的这五个方面的概括,不仅全面而精准,而且体现了党史文化的基本内涵。其中,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党史文化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党史文化的灵魂;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党史文化的主题;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史文化的精髓;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是党史文化的特征;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史文化的精华。党史文化的这些基本要素,在红军长征精神中都有令人信服的展现。红军长征精神必将因此而纳入伟大的中国精神之中,并将永载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史册。

贵州在红军长征中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在长征精神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今天,加强对长征及遵义会议的研究,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精神成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弘扬长征精神,树立高度的价值观自信,鼓起时代的精神风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作出新的贡献。

(三)留下了不朽的毛泽东诗词

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学作品。其中最值得称道和传诵的,就是毛泽东的不朽诗词。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伟大的诗人,他把长征这一伟大的军事行动熔铸在笔底诗情中,用雄浑大气的文字展现出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辉煌画卷。其中,有很多经典诗词,都与红军长征在贵州的经历有紧密联系。

比如《十六字令三首》,以雄伟简劲的笔触,描绘了莽莽群山的奇特形象。第一首写山的巍峨与险峻,第二首写山的壮丽与雄浑,第三首写山的锐气和坚强。每一首各有独特的意境,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雄伟的画面,展现红军不畏困难、坚强不息的雄壮气势,同时抒发了毛泽东宏大的胸襟和抱负。贵州遍地是山,《十六字令三首》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贵州,但无疑内在地有很多贵州的影子。

又如《忆秦娥?娄山关》,上阕主要描写了拂晓时红军进军娄山关时艰难、紧迫、苍凉的情景。下阕笔锋一转,写傍晚时分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雄伟豪迈的气概和悲壮感慨的情怀。上、下阕色彩对比强烈,是毛泽东长征途中直接描写贵州的一首伟大词作。其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已成为鼓舞广大干部群众锲而不舍、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名言警句。

再如《七律·长征》,饱含中国共产党人的豪情壮志,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坚毅精神,是长征精神的文学表达。全诗浓缩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险,诗中提到的“乌蒙”,就是贵州毕节等地,“金沙水拍”“大渡桥横”也同遵义会议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红军长征在贵州的转折,就不可能有整个长征的胜利,也就不可能有《七律律·长征》以及《清平乐律·六盘山》《六言诗律·给彭德怀同志》这些与长征有关的传世名作。

党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加强党史文化研究和党史文化建设,既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更是一项周期长、需要持续努力才能见成效的工作。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今天,贵州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正昂首阔步行进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这无疑是一次新的长征,必将面临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考验,但我们的前景是无限光明的!我们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把历史当成最好的营养剂,大力弘扬红军长征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伟大精神,铸牢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