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家门传浩气 学风代代浓

——专访张太雷外孙女冯海晴

本刊记者 吕其庆

2015年03月06日10:1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他是“震碎旧世界的一声惊雷”,是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参加过共产国际三大和中共二大、三大、四大、五大。他学贯中西、才华出众,面对万恶的旧中国,立志救国,弃文从武。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广州起义,在指挥战斗中遭敌伏击,中枪牺牲。29岁的人生,短暂匆忙,却是历史长河中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瞬,他是张太雷。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上世纪30年代,正是日军入侵、民族危难之时,年仅16岁的她怀揣着一封家书,只身一人追随父亲的脚步,从老家江苏常州辗转到上海,寻找党组织。不着红妆穿军装,她如愿加入新四军,成为一名正式的革命军人,自此,她的青春在硝烟中变得滚烫,近20年的人生岁月伴枕着革命的炮火。新中国成立后,她服从组织安排,进入化工行业,四十年朝夕不改初衷,直到退休。她是张太雷的女儿,张西蕾。

当年拿着一封家书辗转百里路投身革命的小姑娘,如今已是93岁的老人,卧病静养在位于北京的空军总医院。1月大寒节气,阳光洒满张老住的病房,温暖如春。因病,张老不能开口说话,近百年的人生传奇沉淀在一个个浅浅的笑容中。采访时,张老的二女儿冯海晴陪伴在母亲身旁,她给记者讲述了一家两代革命人的故事。

“我母亲原名叫细梅,参军后自己改名叫西蕾,以此彰显继承父亲遗志革命到底的志向。别看年小,她的决心是很坚定的,要不然,也不会只身一人告别她的母亲、奶奶和姐弟到上海找党组织。她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党的创始人之一,所以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追寻共产党的道路,并终于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

“‘你可以趁这个时期中多用一点功。你一定要进学堂的,所费亦不算多。学习了可以使你独立……’,母亲就是怀揣着张太雷写的这封家书到上海找到党组织。”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张太雷是天津地区爱国运动的骨干,与周恩来结下深厚的战斗友谊。1939年周恩来到皖南新四军军部视察工作时特意接见了这个16岁小姑娘,看到第一眼就深情地说:“你真像你的父亲!“并鼓励她“好好锻炼,继承父亲的遗志。“。

“母亲很少在我们跟前谈及外公的事,但我们知道外公在她心中有很重的份量,到母亲退休后,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搜集、整理外公的事迹、史料上,组织撰写和编辑、出版了三本厚厚的书,都是关于外公的,并发起成立了张太雷研究会。”

冯海晴,1945年12月出生在苏北,时值抗日胜利,所以取名为“晴”,但接踵而来的是激烈的解放战争,张西蕾和丈夫冯伯华都是军人,作战需要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海晴和比她大1岁的姐姐海阳曾经寄托在老乡家里抚养,也曾经由警卫员看护,随部队紧急转移,往往是警卫员叔叔用扁担一头一个挑着她俩行军,“现在回想,仍依稀记得在箩筐里颠颠簸簸的情景。有一次大部队转移了,警卫员叔叔带着我们躲在庄稼地里,敌军就在我们对面开枪扫射,子弹竟打穿了叔叔的脚踝,他顺势趴下装死护住我们两才幸免于难。”

新中国成立后,张西蕾夫妇调到新成立的化工部工作。“父母都是那种一忙起工作就什么都不顾的人,再加上国家要在全国各地上马化工项目,家里根本就看不到他们身影,虽然家里有位婆婆管理,我们兄妹五人也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上互相照顾,大的帮助小的,尽量不给爸爸妈妈添麻烦”

“我们五兄妹都很懂事,放学回家,总是先做功课,然后才能出去玩。我们的学习成绩都很拔尖,在整个化工部大院是出了名的。父母为此非常自豪:大姐海阳考取清华大学工化系,后来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直至退休;弟弟海龙在北京四中读书,文革上山下乡,后参了军,在海军和武警边防部队基层工作多年,是武警少将,目前已退休;四妹海宁,抱病从东北兵团回来错过高考,她仍自学成才直至高工,从中国设备进出口公司退休;五妹海兰是文革后国内第一个口腔修复学专业的博士,曾在德国洪堡基金会深造,学成之后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工作,现在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的学术带头人。”

冯海晴本人是国内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专家,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无线电专业,是我国第一批计算机软件的研发人员,曾经受聘于国防科工委、担任我国自主研发的定位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民用产业化的高级顾问和专家。

“重视学习,是我家的家风。外公学贯中西、睿智博学,他牺牲后,外婆一人既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太雷的母亲,拉扯全家老小五口人,在生活极为拮据的情况下,还坚持让儿女读书。1958年母亲到化工部工作后,感到业务知识匮乏,萌生了学习化工理论知识的想法,便参加了全日制高校的统考,并被北京化工学院录取,那一年她36岁,已是5个孩子的母亲。此后,她每天早起晚睡,既要准备自己的课业和工作,照顾一心只顾工作的我父亲;还要兼顾我们五个孩子的生活学习。她以超人的能力和毅力,终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五年的大学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她后来从事化工科技领导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看到已经四十岁的母亲拼命学习的这股子劲头,我们做儿女的更没有不好好学习的道理。”

后来张西蕾作为化工部科技局的副局长、成为国内化工专业专家型的领导干部,她的女儿冯海晴和冯海兰也分别是自己从事领域的知名专家,一家三人均因出色的业务能力和突出贡献,先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采访时,冯海晴一再对我说,多报道先烈和前辈的业绩,少报道他们这平凡的后辈,才是硬道理,“做好本职工作是我们的本分。现在,我们面对的工作,都是大部分人都能作、而且只要尽心尽力都可以做得好的工作,即使有些事张三做不好,也会有李四立刻可以顶上去的。而我们的外公、我们的父母,他们那些人却不是,他们面临的是拎着脑袋、豁出命的事业,历史证明了:他们的功绩是不可替代的,才是可歌可泣的,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是走不下去的!”

采访后,冯海晴又发来短信,一再叮嘱我,希望多说说母亲和外公这些老一辈革命人的精神,“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是不如祖辈、父辈的,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他们的精神,来充实我们自己。”尊重她的意见,我们将一部分篇幅拿出来,刊载一篇张西蕾回忆父亲张太雷的文章,朴素的文字间流淌真情、激荡着力量。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


精彩推荐:

1、习近平首次集中阐述“四个全面” 宣示治国理政全新布局

2、从习主席听过的军歌中品读党纪军纪和“强军梦”

3、朱之文:书记校长对意识形态问题要敢抓敢管

4、【导读】正科满15年可享副处待遇,为何被质疑

5、从习近平的“干部观”看如何选人用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湘忆、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