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纪念

刺刀30米内见红——还原抗日战争之白刃战真相

2015年03月06日13:58   来源:中国军网

原标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纪念刺刀30米内见红

写在前面

满地是残肢,满身是鲜血,满耳是惨叫……冷兵器杀伤人体的惨景,远比热兵器杀人更令人震骇。然而,在抗战白刃战中,在抗战白刃战中,面对日寇的无耻侵略,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军人硬是发出了“必须有刺刀30米内见红的能力”的呐喊。在这句口号的激励下,他们无所畏惧向前冲去,用保家卫国的满腔热血压倒日寇嚣张的武士道气焰!

白刃战的拼刺,很少杀得一个不剩,往往是一方心理崩溃,或夺路而逃,或弃械投降。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由信仰、血性、胆量和勇气汇集而成的一种精神!正是源于这种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上,中日两军之间的白刃战最终以中国军队的完胜而告终。中国军人特别是八路军、新四军留下的那一帧帧惨烈画面、一个个惊险故事和一段段动人传奇,至今仍值得我们铭记。

日军特色

日军视白刃战为最能表现血性的作战方式。因此,在中国战场上,刺刀往往在打完子弹后派上用场,表现侵略者的凶残

有谁知道日军在二战中制造出的冲锋枪和刺刀数量?

答案分别是2万多支和680万把!

殊不知,近战中最实用的兵器非冲锋枪莫属。二战时,苏军使用的PPS冲锋枪每分钟可射出700-900发子弹,在百米内的近战中对付人海战术,堪称“大杀器”。日军研制冲锋枪的水平尽管不如苏、美、德等国,但还是能够生产出来。但日本于1940年才开始给部队装备冲锋枪,而且主要配备给海军空降部队和坦克兵,没陆军的份。

日军为什么弃冲锋枪而就刺刀?难道脑子进水了?

日军有两大作战信条:其一,精准射击。日军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兴奋莫名,总结出“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要胜于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的经验,当宝一样供着,并以之指导枪支设计,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研制出射击精度极高的步枪,这就是中国人熟悉的“三八大盖”(因枪机上设计了防尘罩,故称)。日军使用该枪的历史长达40年(1905-1945),可见其钟爱程度。其二,近身肉搏。日军视白刃战为最能表现血性的作战方式。因此,在中国战场上,刺刀往往在打完子弹后才派上用场,扮演终结者的角色。日军在冲锋枪上甚至重达20斤的机枪上也加装了刺刀,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可见其对白刃战的喜好简直到了变态的程度。

日军不爱冲锋枪却垂青刺刀,还有一个重要考虑——省钱。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匮乏,做什么事都崇尚节俭,连子弹也是。《东史郎日记》里就说,在日军眼里,“子弹像金币般值钱”。冲锋枪的适用对象是一群敌人而非单个敌人,基本乱打一气,难免浪费不少子弹,这是追求精准和提倡节约的日军难以接受的。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日军之所以采取活埋、烧杀、溺毙、刺杀,甚至车轧等手段,除了残忍,就有节约弹药的考虑。

日本人崇尚节俭的直接表现就是精打细算。日军制造1支冲锋枪,造价是1支三八式步枪的3倍。加上子弹,造1支冲锋枪的钱,可以造5支三八式步枪。精细的日军一盘算,还是步枪吧。这个选择看似精明,实则愚蠢,日军自鸣得意的三八式步枪在美国人眼里,不过是“一个能够发射子弹的中世纪长矛”。

值得一提的是,日军在其他战场很少与美军、英军等打白刃战,只在中国战场采用这种属于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方式,实乃藐视中国军人武器不行。当时,中国的兵工厂基本造不出像样的冲锋枪,也缺乏其他厉害的近战武器,使日军打起白刃战来,不必担心被成片撂倒。

初不如寇

中国军人杀红了眼,往往不顾手里的家伙比鬼子短,在对方刺入自己身体之后,迎刃而上,也刺中对方,同归于尽

必须承认,抗战初期,白刃战中单挑,中国军人一般不是日寇的对手。

不论是战史记录还是老兵回忆,日军在白刃战中面对中国军人,优势明显,常常是一个顶几个。以百团大战为例,在白刃战中要对付1个日本士兵,至少需要3个八路军战士。作为晋察冀军区最精锐的冀西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总结教训时专门讲到“白刃战”,指出日军“体力好、技术好”,八路军“损失甚大”。

鬼子为什么能够如此?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起仗来,手中的家伙太重要了。近距离白刃战,讲究“一寸长一寸强”。冈村宁次曾认为敢与日军拼刺刀的只有蒋介石的中央军,而中央军装备的拼刺步枪是中正式步枪,日军的拼刺步枪则是三八大盖,不妨将两者比较一下。加装刺刀后,中正式步枪长1.685米(枪身1.11米+刺刀0.575米),三八式步枪长1.801米(枪身1.276米+刺刀0.525米),相差超过10厘米。这意味着什么呢?你不妨先量一下自己前胸到后背的距离,就会发现,如果你用的是中正式步枪,刀尖还没碰到对方,鬼子已经刺中你。

我们常说,人与武器实现最佳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战斗力。如何结合?训练是桥梁。中国军人在拼刺家伙这个“硬件”上比鬼子差了10厘米,在刺杀技术这个“软件”上的差距则不止一星半点。日军训练非常重视刺杀技术。笔者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侵华老兵金子安次回忆,日军用活人进行刺杀训练时,刀刃能准确避开胸腔肋骨的阻挡,直入心脏。中国军队呢?以国民党中央军为例,抗战前以德为师,而德军在近战中信奉“冲锋枪加手榴弹”,对白刃战不屑一顾。中央军受此影响,对刺杀也不重视,训练不多,以致被日军将领如此讥讽:“始终摆着端枪的姿势,这在所谓刺杀术上似乎属于笨拙之列。”

仅讲这两条,已经可以看到中日两军在白刃战上的理论差距,而实战结果只是印证了这一点。

抗战中,中日之间的大会战不少,但中方败多胜少,台儿庄会战是难得的胜利,用这次战役来验证双方的白刃战强弱,比较有说服力。战斗中,中方缴获一个日军的日记本,上面无不得意地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这个鬼子面对多人围攻,和其他两个鬼子结成三角阵,刺毙7名国民党军士兵,并成功生还。直到抗战结束甚至解放战争开始,国民党军的拼刺水平也没多大长进。宿北战役就很能说明问题:胡琏11师包围并猛攻叶飞10纵,眼看就要冲到最后一道防线,突然看到10纵官兵成排成排冲出来,手中刺刀闪着寒光。胡琏部队猝不及防,被撂倒一大片,肝胆俱裂,大败而逃。胡琏第11师乃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其白刃战水准尚且如此,其他部队可想而知。

与国民党军相比,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白刃战水平更高,这主要是因为红军时期缺乏弹药,刺杀练习得更多。不过,与日军在白刃战中单挑,八路军和新四军往往也处于下风。老八路王汝林回忆:“第一次我刺鬼子,鬼子一拨,我的虎口都给撕裂了,枪给挑飞了。”他练过少林武术,面对日军尚且如此,其他战友就更易吃亏了。日军不仅装备强、技术好,又吃得饱、臂力大,一脸菜色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自然不是对手。

但是,中国军人凭着民族大义和英勇血性,往往不顾手里的家伙比鬼子短,在对方刺入自己身体之后,迎刃而上,也刺中对方,同归于尽。这种打法,连尊崇武士道精神的日军也甘拜下风。

抗倭有法

“和鬼子拼刺刀,你先用枪撂倒几个,再给小鬼子来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别和野兽讲规矩”

白刃战中,中国军人器不如人,技不如人,但为了对付日寇,他们想尽了各种招数。

首先是合力对敌。白刃战一对一,中国军人往往不是对手,但中方有一点是日方比不了的——人数,自然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著名的平型关之战中,进行白刃战时,八路军就是“三五个战士对付一个鬼子”。1939年到1940年,八路军对全军进行轮训,白刃战是重点训练科目,并且专练“几打一”。老八路王汝林回忆说:“拼刺刀时,兄弟们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坚决。有个鬼子的队长被我们围住,这家伙举着指挥刀,嘴里哇哇大叫要劈我。我假装进攻,进攻装得很像。他很紧张,注意力都在我这,被侧方我们的战士一刺刀就捅得蹲下了,解决其他鬼子后,捅死了这鬼子官。”

其次是提高。在提高刺杀技术方面,八路军和新四军比国民党军做得好。八路军曾用1年时间练习刺杀,训练强度很大,如吕正操麾下部队在战斗间隙一般只做两件事,除了吃饭,就是进行刺杀训练。而且,强调实战化训练,陈赓就要求“必须以真枪在野外不齐地形或山地练习刺杀,不能停留在基本教练上面”。在这样的中国军队面前,鬼子渐渐招架不住了。

为了在白刃战中有效对付日军,中方还采取了“非对称战术”——用手枪打。这是因为,在战斗中调转枪口很方便,且射速低,子弹打中日军后就留在其体内,不会贯穿后再打到自己人。陈赓麾下的第20团政治处主任吴效闵就对官兵们说过:“和鬼子拼刺刀,你先用枪撂倒几个,再给小鬼子来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别和野兽讲规矩。”

白刃战时,中国军队除了刺刀和手枪,还使用了一些特殊兵器。在《亮剑》和《太行山上》等抗战影视剧中,常常可以看到大刀与红缨枪,这两种兵器在实战中曾有不错的表现。1938年神头岭战斗,八路军的红缨枪也给日军留下深刻印象,一名侥幸逃脱的日本随军记者写道:“这神秘武器是首次使用,形状像长蛇,白头红颈黄肚皮。勇士们大部分吃亏在神秘武器上。”

不过,日军之所以栽在这类兵器之下,主要是压根儿没想到对方会拿出这种家伙,甚至误以为红缨枪乃新式武器,被唬住了,故而败绩。其实,大刀和红缨枪的缺陷非常明显。不足1米的大刀比装上刺刀后接近2米的三八式步枪短很多,而且质量一般的大刀砍翻两个鬼子就会卷刃。红缨枪更差,木制枪杆容易折断,只能在开始唬唬人。

中国军人将大刀和红缨枪派上用场,其实是无奈之举。不要小瞧了小小的刺刀,对制造工艺的要求非常高,刺刀上的弹簧、刀鞘、血槽、驻笋、卡环等,稍有偏差就装不上。连号称“兵工专家”的吴运铎,制造起刺刀来也是颇费心力。知道这一点,就不会对八路军第120师有4092支枪却只有117把刺刀,第129师更是不足100把这些窘况感到困惑。

迎刃而上

1940年之前,八路军的拼刺高手就丝毫不惧与日军单挑……到抗战末期,八路军彻底扭转形势,一个十几岁的新兵就能刺死几个日军

鬼子如蚂蚱,开始蹦跶得厉害,但秋天总要来的,1940年就是鬼子的秋天,也是抗战的分水岭。不少中国老兵都回忆,从这一年开始,日军逐渐走下坡路,白刃战也慢慢不行了。此时,日军在全世界的战线进一步扩大,见中国战局趋于稳定,遂将在华老兵转调到其他战场,代之以新兵。另一方面,中国军队自1938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经过两年恢复元气,缓过劲来,训练水平和战斗力稳步提升。一升一降之间,胜利的天平开始向中国倾斜。

抗战后期,中国军队即使在大规模白刃战中也不落下风。八年抗战中,最大规模的白刃战发生在1943年著名的石牌保卫战中。战事最激烈的时候,在曹家畈附近的大小高家岭上,突然3个小时听不到枪声,这不是双方“中场休息”,而是在进行惨烈的白刃战。最后站在战场上的是中国军人,阵地前倒下的一具具日军尸体呈金字塔形,但中国军人无暇清点战利品,因为他们很快就要投入下一场战斗。60年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记者重返当年战场,动情地描写死于白刃战的少年:“那时候,中国农民家的孩子营养普遍不好,十六七岁的小兵,大多还没有上了刺刀的步枪高。他们就端着比自己还长的枪上阵拼命。如果他们活着,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他们也会在自家的橘园里吸着小口的香茶,悠闲地看着儿孙,温暖地颐养天年。可他们为了别的中国人能有这一切,壮烈殉国了。”

八路军做得更好。在1940年之前,八路军的拼刺高手就丝毫不惧与日军单挑,往往还能赚几个,著名拼刺英雄李仕亮就有这样的经历。1939年5月在河南滑县,他第一次将训练技术运用于实战,效果不错。在刺中一个日军胸部后,他信心大增,两个回合又解决了第二个鬼子。第三个费点事,双方刺刀架在一起相持了十几秒,李仕亮率先变招,用枪托将鬼子的颈动脉血管砸断……到抗战末期,八路军彻底扭转形势,一个十几岁的新兵就能刺死几个日军。日军曾讥笑八路军“武士的不是,战术的不懂,素质的不行,战斗中的自信没有”,而今用在鬼子自己身上,倒是更为贴切。

到抗战后期,日军在白刃战中占不到便宜,甚至出现了主动投降的现象。“皇军”也不顾什么拼刺时不开枪的规矩了。只可惜,日军此时已是日薄西山,就是开枪也打不赢。1944年,陈赓所部第386旅与日军血战,一个日本军官在白刃战时边逃边开枪,直到子弹打完,才抡起刺刀顽抗,最后被击毙。(孙浩)


精彩推荐:

1、习近平首次集中阐述“四个全面” 宣示治国理政全新布局

2、从习主席听过的军歌中品读党纪军纪和“强军梦”

3、朱之文:书记校长对意识形态问题要敢抓敢管

4、【导读】正科满15年可享副处待遇,为何被质疑

5、从习近平的“干部观”看如何选人用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