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传承红色基因 激发血性胆气【2】

2015年04月08日09:00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传承红色基因 激发血性胆气

长征路上,他吊着一只断臂战斗、煎熬了192个日夜,索尔兹伯里在《长征,一个闻所未闻的故事》里称赞他:“密斯特余,你真是一个典型的军人,可敬可敬。”

余秋里断臂指挥战斗

1936年2月,为了避开敌人的围追堵截,贺龙总指挥率领红二、六军团长征行至黔滇交界的乌蒙山区。

3月12日,国民党军第13师突然改变行军路线,折向镇雄方向,妄图在那里阻截包围红军。这时,时任红二军团18团政委余秋里和团长成本兴接到贺龙的命令,要求他们火速前进到得章坝(今属赫章县),截击敌人。

余秋里和成团长率部赶到干沟梁子时,发现敌人正沿山坡由西向东开进,恰好经过18团沟下。余秋里和成团长趁敌不备,命令全团猛烈开火,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死伤累累,滚落到沟底。敌人缩进一道山沟,凭借有利地形进行顽抗。正当成团长站起身来查看地形,选择进攻路线时,对面的敌人开始射击。“危险!”余秋里眼疾手快,将成团长拉倒。成团长安然无恙,他的左臂却被敌人打断了筋骨,鲜血喷涌而出,他忍痛继续指挥战斗。

随后,18团接到撤出战斗、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的命令。就在余秋里和成团长指挥部队冲上山顶时,敌人一梭子子弹打了过来,余秋里的左臂再一次被击中。被打断了的骨头露在皮外,有两根筋也露了出来,有些微微颤动。因战斗到了关键时刻,余秋里不顾自己再一次负伤,继续指挥作战,一直坚持打到天黑部队全部安全转移。

转移的日子里,余秋里伤痛难忍,左手手指,只有一指能动,其余全然失去了知觉。那段时间,为了摆脱敌人的追歼,部队不是打仗就是急行军,余秋里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治疗,更不要说手术了,他就这样一路强忍着,被人抬着渡过金沙江,翻越大雪山。

过了噶曲河,医生为余秋里检查伤口,由于有一段时间没有药换,打开纱布,伤口已经腐烂生了白蛆。1936年9月,当部队到达甘肃徽县,医生见他伤势越来越重,如不及时手术就会危及生命。卫生部部长侯友成决定亲自为余秋里实施手臂截肢手术。当时正好打了胜仗,缴获了一些医疗器械、消毒棉和纱布,却发现缺少动手术用的锯子。于是,他们派人到县城去找,最后在一家钟表店买了一根钢锯条,又在修理所找到一把锯弓,手术用的东西基本备齐了。就这样,9月20日上午,在一个小镇居民家中,他们把余秋里绑在一个门板上,为他截除了左臂。

从3月12日得章坝战斗负伤,到9月20日做完手术,余秋里在长征路上,拖着一只断臂战斗、煎熬了192个日夜。50多年后,西方记者索尔兹伯里著述《长征,一个闻所未闻的故事》时,当他听到余秋里断臂的经历后,称赞:“密斯特余,你真是一个典型的军人,可敬可敬。”(何念选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是革命军人血性胆气的最高境界。长征路上,余秋里不顾手臂两次被击中的伤痛,继续指挥战斗。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军将士慷慨赴疆场、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

其实,余秋里不是个例。仅在我军开国将帅中就有10位独臂将军:上将彭绍辉3次手术断左臂、上将贺炳炎不打麻药锯掉右臂、中将晏福生断臂跳崖死而后生……他们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很大贡献。谈起他们的经历,毛泽东曾感慨地说:“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红军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的独特人才。”新时期,我们面对的信息化战争更加残酷激烈,执行的急难险重任务也常有流血牺牲,平时训练执勤也与生死相伴,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始终是我们履行使命、完成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吴 限)

他趁敌不备,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

陈树湘断肠就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由东向西连续突破了敌人的3道封锁线后,蒋介石已判明了红军西进的战略意图,急调25个师40万大军,在湖南、广西交界处的湘江沿岸300里长的地段,精心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利用国民党军集结尚未完成,兴安、全州一线兵力相对空虚之机,下达了关于向全州、兴安西北之黄山地域进军,强渡湘江的作战命令,对抢渡湘江作了具体部署。随后,红5军团军团长董振堂和参谋长刘伯承,匆匆来到自长征后随红5军团一直担负着全军殿后任务的红34师,召开紧急干部会议,传达中革军委的湘江战役具体任务:坚决阻击尾追的国民党军,掩护红8军团通过苏江、沧江,而后为全军后卫;万一被国民党军截断,返回湘南发展游击战争。

11月27日,红34师师长陈树湘在广西灌阳的水车至文市一线布置兵力,阻击追击敌人。28日清晨,尾追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从北面、湘军李云杰部从东面、桂军夏威部从南面包围红34师。面对如此严重危局,陈树湘师长镇定自若,他深知,阻击战多坚持一分钟,党中央和主力红军在渡江中就会减少一分危险。在他的率领下,红34师以勇猛顽强的精神,与十几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阻止了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自身付出了重大牺牲,全师由原来的4000人锐减到不足千人。至17时,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及红军大部渡过了湘江。

30日清晨,陈树湘接到此消息时,发现部队已被国民党军阻于湘江以东,西进的道路被切断,部队处在国民党湘军、桂军和中央军的包围之中。

12月1日,敌人已在湘江东岸部署了4个师,西岸部署了2个师,封锁了北起东安、南到兴安的湘江沿岸渡口。当陈树湘率全师到达全州境内的箭杆青,试图从湘江边上的凤凰咀徒涉渡江时,又遭到桂军第43、第44师的猛烈阻击。陈树湘预感到这可能是争取渡江的最后一次机会了,便下令烧毁所有文件,亲自拿起一支步枪,上了刺刀,率部冲锋。虽经几次殊死搏斗,仍未能夺取江边的徒涉点,部队又伤亡100多人,政委程翠林以及政治部主任蔡中都和两个团长在战斗中牺牲。

12月3日,陈树湘接到军团首长“迅速退回到群众基础较好的湘南去”的指示后,连夜召开师团干部和党员会,宣布了两条决定:第一,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到湘南发展游击战争;第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中国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树湘决定兵分两路向湘南突围。突围过程中,由陈树湘率领的师部和另两个团余部到达江永县牯子河时遭敌袭击,陈树湘腹部中弹,身负重伤,他紧了紧皮带压住伤口,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最后,弹尽粮绝,伤重被俘。在驷马桥正生药店坐镇指挥的敌道县保安团营长何湘,听说抓到了一名红军师长,高兴得发狂,立即叫人把陈树湘带到药店来进行审讯、利诱。在毫无结果后,只好将陈树湘送往保安团司令部去邀功请赏。在敌押解途中,陈树湘趁敌不备,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为革命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褚 银)

战斗精神是克敌制胜的利器

红军师长陈树湘的英雄壮举让我们再一次确信:英雄的宿命,注定是在热血飘洒的战场上。陈树湘在生命即将消逝的一瞬,毫不畏惧,毅然决然地绞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实现了“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夫战,勇气也。”古代兵法把“忠勇”纳入武德要义,认为无气不足勇,少气不成师。红34师师长陈树湘被俘后所表现出的一往无前的牺牲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让人们看到,精神和意志是支撑信念、迸发激情、克敌制胜的利器和法宝。毛泽东曾经说过:“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有了这种精神,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或危险,都能激发出压倒他们、战胜他们的无敌血性,关键时刻,毫不退缩,甚至牺牲个人生命。勇者所至,荆棘让道。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