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长城抗战和《塘沽协定》的签订
位于热河、河北交界处长城沿线的古北口、喜峰口、罗文峪、马兰峪等隘口,是热河通往河北和平津的咽喉,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早在2月10日,日本关东军在下达进攻热河的命令时,就要求所部不失时机地占领长城主要隘口。3月4日,日军占领承德后,即分兵向长城各口推进。参战兵力共有两个师、两个混成旅和飞行队等,共约8万人,另有伪满军数万人配合。
日军侵犯长城的部署是:以第八师主力、第十四旅、第三十三旅、骑兵第四旅,在伪军张海鹏等部配合下,分别由承德、凌源、绥中等地向古北口、喜峰口、义院口等处进犯,指挥官为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至3月上旬,各路日军已先后抵达长城主要关口附近,与中国由热河至宽城以南地区的第四军、古北口地区的第六军等部形成对峙。
何应钦代北平军分会委员长后,以黄绍竑为参谋长,秉承蒋介石“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既定政策,沿长城线布防,期望阻止日军前进。参战部队共7个军,共约25万人。
3月5日开始,退至长城附近的东北军在华北部队的支援下,在主要关口与进攻的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在冷口方向,担任防御任务的是第三十二军商震部。3月4日,日军混成第十四旅团先遣部队侵入冷口。6日,第一三九师反攻并收复冷口。
19日以后,日军再次猛攻冷口北部第一三九师阵地。该师与敌苦战,并不时组织反击。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将日军逐至冷口外10余公里的马道沟、肖家营子一带地区,并对峙至月底。界岭口为第四军第一一六师防地。3月12日,日军混成第三十三旅。由绥中进到界岭口附近,16日拂晓开始攻击。守军第一一六师稍事抵抗后即后撤,日军追至长城内郭家厂、石家沟一带,尔后退守界岭口。17日,第一一六师组织反击,占领了界岭口两侧长城上的敌楼,并从正面迫近敌人。日军于24日拂晓复攻界岭口,守军再度后撤。此后,两军处于相持状态。喜峰口、罗文峪,群峰耸立,地形险要,是平东通往热东的交通要道,按照北平军分会的部署,第二十九军宋哲元部担任这一带的防御任务。
3月9日下午,第二十九军先头部队刚到喜峰口,日军混成第十四旅一部追击至此,并占领了口门。第二十九军立即以一个团投入战斗,击退日军,才暂时稳住了口门的战局。10日晨,第二十九军主力先后到达滦阳城(今迁西西北)。立即接防喜峰口,并阻击进犯的日军。10至11日,第二十九军与进攻喜峰口两侧阵地的日军展开肉搏战,几处高地,失而复得,争夺激烈,双方伤亡惨重。日军混成第十四旅首次遇到劲敌,遂以一部确保喜峰口,主力则集中在长城北侧待机。11日夜间,第二十九军决定乘日军疲惫之际,令赵登禹旅长(带伤)率两个团,从左翼出潘家口,绕至敌右侧背,攻击喜峰口西侧高地之日军;令佟泽光旅长率另外两个团,从右翼经铁门关出董家口,绕敌左侧背,攻击喜峰口本侧高地之敌军;令王治邦旅长担任正面出击。当夜,赵旅官兵身背大刀,在夜暗中踏雪前进,12日拂晓分别抵达北山土、三家子日军骑兵阵地和蔡家峪、白台子炮兵阵地,趁日军熟睡之际,手持大刀猛砍、猛杀,并将日军阵地的火炮和辎重、粮秣炸毁、烧尽。此战毙伤日军六七百人,打死日军植田支队长,破坏野炮18门;第二十九军亦伤亡副团长以下军官14人。日军受到这次打击后,暂时停止了对喜峰口附近的攻击,与第二十九军对峙。
日军在喜峰口受挫后,急调第八师步兵第四旅和骑兵第三旅各一部,在部分伪军协同下向罗文峪发动进攻,企图威胁第二十九军喜峰口阵地的左后方。防守该处的是第二十九军暂编第二师。3月17日,日军在飞机和炮兵支援下,大举进攻罗文峪、山渣峪和沙宝峪。守军诱敌迫近,肉搏冲锋,战斗竟日,日军不支,向鹰手营子退去。18日晨,日军再次猛攻上述阵地。守军依托城墙、碉堡,顽强抵抗。日军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反复向守军冲击,第二十九军战士们待日军接近时,抽出大刀,跃出阵地与敌人肉搏,战至傍晚,将其击退。是夜,守军一个团由沙宝峪绕攻日军侧背;另一个团由左翼绕攻其后,正面守军也全线出击。战至天明,日军败退至梅花峪、古山子一带。至此,罗文峪北5公里内,已无敌踪。
喜峰口、罗文峪战斗,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大刀队的威名几乎把现代化的精良火器都掩盖了”。其中喜峰口之战,第二十九军官兵以报国雪耻的满腔热血,以伤亡5000余人的代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战绩,使狂傲骄妄的日军受到极大打击。日本报纸曾发出如下哀叹:“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日支、日露、日独(日支即日中、日露即日俄、日独即日德—引者)历次战役,战胜攻取之声威,均为宋哲元剥削净尽。”a喜峰口抗战的胜利,振奋了全国民心,正如天津《益世报》所指出:“在此以前,许多领袖们,文的领袖们,武装的领袖们,都要我们相信,中国目前要想反攻日本,收复失地,是件绝对不可能的事。喜峰口一般英雄,又证明这个不可能实为可能。”
古北口是由承德到北平最近的关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华北之门户。3月4日,日军占领承德后,即以第八师团主力向古北口方向追击。东北军王以哲部第一〇七师,在古北口外的老虎山和黄土梁一带,与追击日军激战两昼夜后于9日撤至关内,王以哲急调第一一二师沿长城以北布防,并准备与中央军第十七军共同防御古北口。此时尾追第一〇七师的日军已进抵长城附近。第十七军第二十五师于10日4时抵达古北口,刚部署完毕,日军第八师一部即在炮火的掩护下,作试探性进攻,数小时后退回原线。11日拂晓,日军第八师主力在炮火掩护下,开始向守军发起进攻。防守古北口正面的第一一二师未尽力抵抗即放弃了阵地,日军迅速占领古北关口,并乘胜向守军第二十五师右翼龙儿峪阵地包围攻击。日军占领古北口后,未再进行追击。
3月27日,日本关东军发布命令,决定越过长城线,向滦东地区进攻。31日晨4时,日军在伪靖安军的配合下,由九门口、义院口向石门寨进犯。4月1日占领石门,守军退守海阳、秦皇岛。4月6日,何应钦调第六十七军王以哲部由平北东进,支援滦东作战。9日,日军第六师主力在混成第十四、第三十三旅各一部配合下,连续猛攻冷口。至11日,防线被突破,全军退至滦河右岸,日军占领建昌营和迁安。由于冷口失陷,冷口两侧的中国守军腹背受到威胁,被迫后撤。4月11日—14日,在日军分路猛攻下,驻守界岭口、喜峰口的中国守军均先后奉命向滦西撤退。日军跟踪追击,至17日全部占领了滦东地区。
日军越过长城,占领滦东,威胁开滦煤矿,英国曾向日本提出警告。日本天皇唯恐越过长城线引起国际纠纷,于4月19日责成参谋副总长真崎甚三郎令关东军撤出滦东。20日,关东军密令第六师于21日前逐次从滦东撤回长城线,但仍要保持威胁华北的态势。日军入侵滦东的目的除了迂回中国守军侧背,突破长城线外,就是策应华北的“谋略”工作。早在关东军开始进攻热河时,沈阳特务机关长坂垣征四郎即奉东京参谋部密令,担任华北策动国民政府内变的工作。可是时过半月,坂垣的计划都落空。东京参谋部和关东军看到坂垣策反无望,决定再次扩大战事。
5月2日,关东军参谋长小矶国昭在东京与参谋部、陆军省制定了沿长城作战,“以迫和为主,内变策动为从”的关内作战方案,经天皇批准后带回长春。据此,关东军司令官于5月3日下达入侵关内的作战命令,决定给中国守军以所谓“致命打击,挫折其挑战意志”。
根据关东军司令官的命令,日军第六师、第八师于5月上旬再次越过长城,从东、西两线向关内冀东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5月7日,东线日军第六师所属各部,分别从山海关、石门寨、抬头营、建昌营等地出发,在飞机、坦克、火炮掩护下,分数路向4月下旬日军撤出滦东后返回该地区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中国守军面对日军的总攻,缺乏充分准备和有力措施。5月9日,日军凭借优势火力,占领了抚宁、迁安、卢龙等地,然后集结于建昌营、吴庄附近地区,准备渡过滦河西进。中国守军西撤,滦东再次失陷。12日,日军第六师及混成第十四旅分别渡过滦河后,即分别向丰润、遵化等地追击。由于中国守军节节撤退,日军如入无人之地。至5月22日,日军相继占领滦县、遵化、玉田、蓟县、三河等县城,推进到蓟运河一线。
当日军第六师在滦东、滦西对中国守军发动进攻的同时,西线日军第八师主力亦于5月10日向新开岭地区的中国军队第十七军发动进攻。该军第八十三师和第二师轮番与日军激战。至13日,第十七军奉命经密云向怀柔和顺义以西一线撤退。日军尾追其后,于19日占领密云城。正当日军向怀柔、顺义追击的时候,中国守军第五十九军,由昌平侧击怀柔、顺义两地区的日军未果,乃退守该两县以北地区。
日军为了以更苛刻的条件逼迫北平当局与之缔结城下之盟,于5月20日决定加紧追击中国守军。22日,中国守军奉命退至平津城组织防御。23日、24日,日军第六、第八师各一部突破三河、宁河防线,陷香河、怀柔、宁河后,进逼通县、顺义,对北平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
5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设立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以黄郛为委员长。黄是亲日派分子的头子,被任命后并未即时就职,而是在上海和北平与日本人秘密接洽。当日军攻陷南天门中国守军阵地时,国民政府便以陈仪向上海日本驻华武官根本博中佐透露了停战意思。此后,何应钦也通过对日本驻北平武官永津中佐进行了各种活动。
5月15日,黄郛由南京北上。他路经天津答记者问时说:“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本人此来,处处秉承中央意旨办理。”22日,日军参谋本部认为关内作战已近尾声,谈判的时机已经成熟,就指示永津中佐向关东军司令官请示停战谈判有关事项。关东军司令官指示永津可以开始秘密谈判。何应钦、黄郛等人决定答应日军的要求,派军使到密云关东军第八师司令部与西羲师团长商谈停战办法。
25日上午,北平军分会作战处长徐祖诒作为北平方面的代表,同北平日本大使馆武官一同抵日军第八师司令部商谈停战办法。当天12时,徐返北平,带回了日军提出的停战条件。下午,黄绍竑离平到江西庐山向蒋介石汇报。30日下午4时,中日双方代表在塘沽日本陆军运输部塘沽出张所内举行会晤。31日上午9时,双方委员在原地开正式会议。
谈判开始后,中国方面全权代表、北平军分会参议熊斌首先提出恢复战区(撤兵地区)原状、维持治安等意见书,关东军方面全权代表、关东军参谋副长陆军少将冈村宁次傲慢地表示:“鉴于此次停战协定的性质,只需质问中国方面是否同意关东军所提示的协定案,故中国方面的提案,没有回答的必要”。这样,中国代表在日本方面提出的原案不允许修改一字的情况下签了字,并立即生效。
停战协定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中国军一律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之地区。尔后,不越过该线,又不作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
(二)日本军为证实第一项的实行情况,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法进行监察。中国方面对此应加保护,并给予各种便利。
(三)日本军如证实中国军业已遵守第一项所示规定时,不再越过上述中国军的撤退线继续进行追击,并且自动回到大致长城一线。
(四)长城线以南,及第一项所示之线以北、以东区域内的治安维持,由中国方面警察机关担任之。上述警察机关不可用刺激日本军感情的武力团体。
(五)本协定盖印后,即发生效力。
《塘沽协定》的签订,把热河在内的整个东北四省出卖给了日本帝国主义,而且把冀东、平北地区划为所谓缓冲区,主权已经丧失了一大半。
《塘沽协定》签字后,中国军队于6月上旬完全撤出协定第一项所列地区。日本关东军司令官于6月5日下达撤退命令。到6月19日,第六师、第八师撤退完毕,但将骑兵集团留置于玉田附近,铃木旅团留于密云一带。继续监视中国军队的行动,为尔后对中国提出进一步的侵略要求,保持军事压力。
《塘沽协定》的签订,结束了日军进攻热河及长城各口、冀东、平北的军事行动,中国军队英勇的长城抗战也以失败而告结束。
![]() | ![]() |
相关专题 |
· 图书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