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

永远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创建晋察冀“抗日模范根据地”的历史昭示【2】

宋普选 刘福连

2015年07月06日07: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宝贵的经验:始终坚持在党的绝对领导下行动和战斗,是晋察冀军区发展壮大、不断胜利的根本保证

晋察冀军区的历史是一部听党指挥的浴血奋战史。面对强大日军的疯狂进攻,军区各级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抗战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从而使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发挥了独当一面、影响全局的战略作用。

听党指挥、闻令而行,是赢得胜利的根本所在。晋察冀之所以成为模范根据地,最根本的就是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决策指示。在根据地创建之初,聂荣臻按照党中央、毛泽东指示和斗争需要,组织起全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使边区党组织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晋察冀军区成立第二天,毛泽东发来电报,要求“发动群众,扩大自己,征集给养,收编散兵”,聂荣臻迅速执行,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把各种抗日力量组成了一个坚强的整体。抗战期间,晋察冀军区持续开展整风、整训、整军运动,强化了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权威,巩固纯洁了党的组织和队伍,为赢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历史证明,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晋察冀根据地,根据地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党正确领导的结果。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是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子弟兵”这个光荣而亲切的称谓,就起源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它凝结着广大群众对我军的拥护热爱,反映了我军官兵践行宗旨的高度自觉。为掩护群众转移,“狼牙山五壮士”宁可牺牲自己,也决不让群众受损失。我党在晋察冀根据地充分发动群众,建立民主政府,实施土地改革,使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真正翻身做了主人,从而焕发出巨大的革命热情,有人的出人,有粮的出粮,有钱的出钱,处处涌现“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成立了许多像“平山团”“回民支队”“阜平营”这样的人民武装,抗日力量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发动起来的群众,纷纷加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之中,形成了抗日的铜墙铁壁,日军所犯之处,既得不到真实可靠的情报,又找不到任意驱使的群众,更抢不到粮食和物资,成为“聋子”和“瞎子”。历史证明,抗战的胜利归根到底是人民的胜利,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民永远是我军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最可靠力量。

灵活机动、勇猛顽强,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抗战时期,在毛泽东“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战略方针指引下,晋察冀军区根据敌人的弱点和具体情况,实行了一整套独立自主、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了许多山地及平原游击战的新战法。在山岳地区,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开展冷枪运动和地雷战;在平原地区,开展地道战、地雷战和麻雀战;在铁路和公路干线上,开展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的破袭战;在白洋淀水域,开展水上游击战,粉碎了日伪军的多次“围攻”和残酷“扫荡”,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战争奇迹。1938年,在反日军“北围五台”的阜平东西庄战斗中,敌人来势凶猛,并残暴地使用了毒气弹,在战斗最关键、最惨烈的时候,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直接向团长下达死命令:“一定要做到人在阵地在!”经过反复争夺、拼死血战,消灭日军1000多人,我军伤亡400多人、中毒700多人。在抗击日军的斗争中,晋察冀军民英勇善战,每次都拖着敌人团团转,找准机会狠咬一口,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就能够攻坚克难、战胜强敌。

同甘共苦、严守纪律,是战胜困难的有力保证。面对日军的残酷“扫荡”“三光”政策和经济封锁,晋察冀军民没有被困难吓倒,坚持在险恶环境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度过了敌后抗战最困难的时期。1942年春,边区大旱,严重缺粮,许多群众只能以树叶、树皮和野菜度日。当时有些部队也在驻地附近采摘树叶和野菜,军区领导发现后,立即发出训令,要求全区部队不得在村庄附近摘树叶挖野菜,宁可饿肚子,也不能与民争食。1943年10月1日,党中央发出《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指示,各级军政领导身先士卒,同群众一起劳动,不仅鼓舞了群众的劳动热情,而且密切了干群关系。历史证明,只要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严守纪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