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赵登禹之女讲述父亲抗日故事: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2】

武元晋 周景红  姜建升

2015年07月20日09:26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赵登禹之女讲述父亲抗日故事: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赵登禹浮雕像。赵学芬提供

“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可悲伤”——

捐躯赴国难

“您是一位英勇的将军,是一位抗日的英雄,我非常敬佩您,敬佩您那永远不灭的抗日精神……”在宛平城东面不远处的西道口,有一座墓地,这是抗日名将赵登禹最后长眠的地方。墓园中的松柏上悬挂着一些小卡片,一位六年级的小学生祭扫时在卡片上写下上面那段清明寄语。

看到这样的话语,赵学芬说:“父亲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他的血终究没有白流。”

时光转回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军增兵达10万余人,对平津实行军事包围。7月26日,日寇发出最后通牒,限29军部队于28日中午前从北平附近撤退完毕。当日,时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奉命赶到南苑,与佟麟阁副军长共同负责北平防务。

7月28日凌晨,日军集中20多架飞机、数十辆装甲车、1个师团2万余兵力向南苑进攻。

敌机的轮番轰炸使南苑各部队之间的通讯联络中断。当日寇攻到阵前200米处时,赵登禹亲率手枪旅、军训团,挥动大刀向敌人冲杀过去。日军看到大刀闪亮纷纷后退。然而日军随后再次以猛烈的炮火强攻,南苑地区一片火海硝烟,激战6小时,中国军队终因伤亡过大渐渐不支。

就在此时传来大红门一带出现日军的消息,赵登禹奉命率部后撤至大红门一带防御,伺机反击。当他乘汽车行至大红门御河桥外时,突遭埋伏在公路两侧庄稼地里的日军伏击,身中数弹倒在地上,血流不止的他仍忍痛指挥战斗。不久,他的双腿被炮弹炸断,昏迷过去。当他醒来时,看见身边满含泪水的传令兵要背他走,他制止道:“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有什么可悲伤。北平城中还有我的老母,你回去告诉她老人家,忠孝不能两全,她的儿子为国捐躯,也算对得起祖宗了。”说完,便停止了呼吸,时年39岁。

他的遗言字里行间透着“爱国”两字,成为儿女们最为宝贵的遗产——

正气存天地

度过了颠沛流离的童年,在北京安定下来的赵学芬开始寻找父亲散落的资料,及至后来她一直从事爱国主义教育。就在这寻找与传播的过程中,赵学芬开始从精神层面接近真实的父亲——这个1.90米的魁梧军人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父亲是个真性情的人,有一身功夫。”赵学芬说,因家中贫穷,赵登禹只读过两年私塾,后拜师习武刻苦练功。1914年,年仅16岁即投身冯玉祥部,一次与冯玉祥摔跤角力,赵登禹问:“是真摔还是假摔?”冯玉祥爽朗一笑,“当然是真摔。”他一连把冯玉祥摔倒三次,冯玉祥不仅没有责怪他,还把他收为随身卫兵。

1918年,赵登禹随军驻防湖南常德,境内山中有猛虎为患。一次执行任务需翻山,赵登禹只身上山遇到老虎,赤手空拳把老虎打得奄奄一息。冯玉祥知悉后拍下照片并保留下来,直至1937年7月28日赵登禹抗日殉国,才取出照片写下“民国7年的打虎将军”,署名冯玉祥,公之于世。

每睹父亲所留的“孝思维则”遗墨,赵学芬都感慨万端:“爷爷早故,父亲便把所有的好都给了奶奶。军务虽繁,父亲仍不忘日日嘘寒问暖。”但他一生中只有一件事没听奶奶的话,堂弟赵登舜在他手下当连长,有一次出外招新兵超过了规定的期限,按规定逾期是要受惩罚的。奶奶希望对其从轻发落,但他仍下令重打40军棍,这一顿棍子让赵登舜一个多月下不了床。事后,赵登禹便带着棍子跪在奶奶面前请罪。

“因为日寇侵略,我们原本幸福的家支离破碎了。可父亲的精神却激励我们,从小就要奋进。”赵学芬说,父亲没有留下金银财宝,他的遗言字里行间透着“爱国”两字,成为儿女们最为宝贵的遗产。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