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比起“老杠头”,我们缺点啥?
采访结束后,张道干与记者相互敬礼作别。刘国海摄
第一天采访结束,回县城的车上,同行的几个人都有一种感觉,这老头,太倔了。
指导员几次让他入党,他不入,他说一生不入二次党。如果他入了,那现在的他,党龄也70年了。说不定,他不用历经这70年寻访路上的风风雨雨。
困难时期,干部想多要点粮,他不给,还敢教训干部。照现在有些人的说法,那就是傻。
3块银元,至少可以让家人吃一段时间的饱饭。但他觉得,那是党的财产,就一分一毫不能动。所以他默默替党把这份财产保管了73年。
党员身份丢了,他一定要找。他一直坚持着,不惜忍受着冷遇、嘲讽,非要为自己的历史和身份找到证明。
按说,这个眼里揉不进一粒沙子的“老杠头”,会让周围人不舒服,因为他太有棱角了。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在热心帮他?为什么村里老人提到他就竖大拇指?
是不是他的这份倔强执着、爱憎分明、大公无私,正是代表了党员形象?正是现在这个社会所渴求的?
采访过程中,我曾反复问他,到底为什么这么坚持找回党员身份,安稳度日不好么?老人的答案就是:“我咋能不找嘛!”
张道干没什么文化,对自己的做法也总结不出许多道理。在他看来,寻找党员身份,寻找入党介绍人,是必须去做,是没有理由的事情。他甚至觉得自己没做啥大事,为什么我还要来采访他、追问他。
但就是这些简单平凡的事情,对每个党员却是一次党性灵魂上的拷问。
你能否做到公私分明、大公无私?
党员身份,在你心中有多重?
失去党员身份,你能否依旧信仰党、追随党?
党,对你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
对比起这位“老杠头”,我们还有多少问题要思考?
两天的采访下来,我已经被这位“老杠头”感动。聊了这么久,他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我爱党”“我信党”,但他用一生的追随,给自己烙上了最深的党员印记。
他用70年“杠头”的经历告诉我们,入党不是一下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情。认定的事情,许下的诺言,就得用一辈子去追随,去践行,不离不弃。
这样的人很简单,这样的人也很不简单。
临别时,老人给我们敬礼。干枯的手,颤颤举到眉间,现场无人不动容,赶忙还礼。
这样的一位老兵,这样的一位老人,无论有没有党员身份,他在我心中,都已经是一座丰碑。(记者 袁丽萍 陈利 特约记者 田亚威)
(《解放军报》2015年08月11日 10版)
![]() |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