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的主要影响、思想精髓和历史作用
(一) 《论持久战》的主要影响
《论持久战》演讲稿经过毛泽东整理修改后,先在延安油印,1938年7月1日,《论持久战》在延安《解放》第43期、44期(合刊)正式刊出。当月,延安解放社出版了单行本,封面上有毛泽东亲笔题写的书名和署名;扉页上有毛泽东的题词:“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此后,各抗日根据地印发了单行本。1938年7月25日,汉口新华日报馆出版了单行本,重庆、桂林、西安等地的新华日报馆也相继出版了铅印订正本,《论持久战》在国统区正式发行。
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军内的影响: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以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娴熟应用和对抗日战争的透彻分析,赢得了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的赞誉。“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在回忆录里描述:“《论持久战》的发表,使毛泽东赢得了全党同志发自内心的、五体投地的赞许、佩服甚至崇拜,从而最终确立了在党内无可替代的领袖地位和崇高威望”。陈云同志听了毛泽东的演讲后,感到毛泽东讲得非常深刻,非常有说服力,对全党、对全国抗战都有重要指导意义,建议毛泽东在更大范围讲授,促使毛泽东把讲稿整理出来在党内印发。
在国统区的影响:宋庆龄见到《论持久战》后,深为毛泽东的深刻分析和高瞻远瞩所折服,立即找自己亲近的朋友爱泼斯坦等人把《论持久战》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论持久战》的发表在国民党高层引起很大震动,蒋介石、傅作义、白崇禧、陈诚、蒋经国等人都曾仔细阅读。特别是国民党军队中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在读完《论持久战》后,拍案赞赏,认为是一部军事巨著,对他当时的秘书程思远说“这才是克敌制胜的高韬战略”,并在国民党上层不断宣传、介绍持久战理论,很快在当时中国军事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积极向蒋介石推荐,还以国民党军委会的名义通令全国,学习《论持久战》。蒋经国仔细反复阅读《论持久战》达七、八次之多,认为《论持久战》分析十分深刻,有很大的预见性和说服力。著名学者梁漱溟说:“自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共提出的一系列抗日主张,特别是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深得人心。”
国际上的评价:时任共产国际总书记兼管中国事务的季米特洛夫对毛泽东精辟的分析、科学的判断拍手叫绝,在共产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称:“有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论持久战》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苏联方面对《论持久战》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只看了一遍《论持久战》,就认定这是一部“绝妙的教科书”,他建议美国政府“加快对华援助”,一定会加快胜利的到来。
今天,和《孙子兵法》、《战争论》一样,《论持久战》也被美国西点军校奉为必读之书,被列为世界十大军事著作之一。
(二) 《论持久战》的思想精髓和历史作用
首先,强调了抗战的主观能动作用。保家卫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统统发扬其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才能达到目的。坐着不动,只有被灭亡”。《论持久战》唤起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其次,客观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论持久战》的这些分析令世人折服。
第三,准确预见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抗日战争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指出了每个阶段的战争形式,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找到了行动的策略,同时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持久抗战也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取得胜利争取了时间和空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胜利证明了《论持久战》的英明预见。
第四,制订了指导抗战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提出通过“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以运动战、游击战为主的战争形式获得“积小胜为大胜,用空间换时间”的效果,强调了政治动员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论持久战》的这些军事思想在抗战中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第五,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思潮。指出“以为同日本妥协,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够停止日本进攻的人们,他们的想法只是一种幻想”;而“速胜论”者“因为估计不符合真相,行动就无法达到目的;勉强行去,败军亡国,结果和失败主义者没有两样。所以也是要不得的”。《论持久战》的这些分析在抗战中起到了思想拨乱反正的作用。
最后,指导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不仅盘活了中国抗战的棋局,扭转了正面战场失利造成的颓势,而且使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到战争后期,共产党领导的主要抗日根据地达到19个,根据地人口由150万人发展到1亿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由4万人发展到120万人。应当说这些都是《论持久战》思想的实践结果。
今天,《论持久战》问世已经70多年。70多年后重读《论持久战》,可以深深体会到它不仅是一部享誉世界的军事理论著作,而且许多哲学层面的观点和分析方法穿透时空、跨过界域,对我们现在的工作有着新的指导意义。2007年,中央把我派到光大集团工作,当时光大已经严重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受《论持久战》的启发,我们在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委在央企的政治核心地位的前提下,先“以空间换时间”,让出主要企业控股权获得资金,赢得时间,然后经过八年“抗战”,“积小胜为大胜”,先后实现了银行注资、保险改制、证券上市、银行上市、信托收购、港企和其他实业的稳定发展,并最终实现了新光大集团的正式挂牌,成为一个资产3万亿元,年利润450亿元,累计上缴利税近千亿元,横跨境内外、集金融与实业于一身,包括银行、证券、保险、资产管理、信托、基金、期货、金融租赁、互联网金融、环保、新能源、飞机租赁等在内的特大型综合金融控股集团,并跻身世界500强。光大的实践证明,《论持久战》至今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我们今天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同样既不可能一蹴而就,又一定能取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论持久战》一定会给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启示。
(本文作者为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光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 |
相关专题 |
· 专题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