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指导抗战的不朽篇章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重温《论持久战》

2015年08月26日14:24   来源:金融时报

原标题:指导抗战的不朽篇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重温《论持久战》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重温毛泽东《论持久战》,深感这部光辉著作对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所起的巨大指导作用和今天的思想光芒。

《论持久战》的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

(一) 《论持久战》的历史背景

1938年5月,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的第十个月。在军事上,一方面日军进攻势头凶猛,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相继陷落,淞沪会战失败,徐州会战失败,武汉危急;另一方面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场胜利,八路军129师夜袭阳明堡战果辉煌,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在政治层面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际社会反法西斯同盟也呈呼之欲出之势。然而在思想层面上,却是各种观点林立,不但国内没有形成对抗战的统一认识,国际社会亦在对中国抗战等待观望。在国内,主要有“亡国论”和“速胜论”两大论调。“亡国论”者过低地看轻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和抗战力量,特别是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和正义战争的性质优势,也没有看到日本地域狭小、后劲乏力,特别是非正义战争的性质劣势,以及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趋势,只是通过局部的、眼前的和静态的简单判断,散布“亡国论”论调。“速胜论”者则忽视了日本发动战争的顽固性,忽视了日本是一个很强的战争机器,片面幻想通过英美的援助,依靠政府军队与日本军队的决战迅速取得胜利。不论是“亡国论”还是“速胜论”,在各党派、各阶层,在国内、国际,都有倡导者、附和者,导致一时间国人思想大乱,行动分散,严重影响了战斗力的集中,严重影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严重影响了抗日力量的凝聚和战斗力的提高。

10个月的抗战实践表明,“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站不住脚的。日本叫嚣3个月占领中国的美梦没有得逞,中国不会亡;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抗战也不可能速胜。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一种正确理论的支撑,统一全民族的思想,既能从宏观大局预测抗战的发展态势,又能从微观措施上进行有效抗战;既能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谬误之处,又能分析判断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争取抗战胜利的途径办法,增强全民族的抗战信心和能力。

(二) 《论持久战》的形成过程

自1931年日本侵略我国东三省以来,毛泽东就一直密切关注局势的变化,研究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力量对比,提出了一系列抗日主张和办法。早在1935年,毛泽东就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最早提出了日本的侵略决不限于东北,必将侵略全中国;最早提出了持久战思想;最早提出了抗日必须坚持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7月,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就已经一般地估计了中日战争的形势,并提出了争取胜利的各种方针”(见《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443页),奠定了《论持久战》的基石;1936年12月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时就已经形成了战略防御、战略退却、战略进攻和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军事思想;1937年5月以后又陆续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多篇论述抗战的文章。这些文章和谈话共同形成了《论持久战》的核心思想。

不仅如此,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延安还成立了抗日战争研究会,讨论抗战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为了丰富军事理论知识,还发起组织了《战争论》研究小组,重点学习国外最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在这些基础上,从1938年5月开始,毛泽东决定把“为什么是持久战”和“怎样进行持久战”的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以指导全民抗战。他连续用了8天9夜的时间,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分析,一层一层的推理,终于形成了5万多字的《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共分为两大部分21个问题,其中前9个问题主要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12个问题主要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用了近10天的时间,讲演了《论持久战》的基本内容,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以他一贯生动而不失严谨的文风,逻辑缜密地层层推进、梳理,深入浅出地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一部指导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伟大著作由此精彩问世。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