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胡耀邦与“垦荒精神”【2】

胡新民

2015年10月19日08:2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魂归江西共青城

据江西《共青垦殖场志》记载,“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在北京逝世。治丧期间,中共中央批准胡耀邦夫人李昭的请求,将胡的骨灰深葬在江西共青城富华山的青山绿林之中。”“1990年12月5日,胡耀邦骨灰由专机送抵江西。”

在安葬仪式上,李昭代表全家讲话:“耀邦,你这个农民的儿子,为了党和人民鞠躬尽瘁,人民不会忘记你。经过我的请求,经过党中央的批准,把你送回了革命的发源地江西。这里也是你走向革命生涯的第一站。你在这里和勇敢拼搏的共青人在一起了。安息吧!”安葬仪式结束之后,李昭将胡耀邦的遗像交给共青垦殖场党委书记于维忠:“现在耀邦就是共青城的一名成员了,你们怀念他,他也会记住你们,我们也会永远记住你们。”

1957年,全国建立的国营农场已达710个,拖拉机站300多处。图为黑龙江国营友谊农场的联合收割机正在收割小麦。

于维忠是1955年上海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成员之一。在北京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后不久,上海青年也积极响应陈毅市长和团中央的号召,开始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工作。陈家楼等青年给陈毅市长写信,要求到边疆开荒,建设共青城,并刺破手背,滴血签名。陈毅收到信后,接见了他们,并说:“你们的信收到了,我非常高兴。不过我要批评你们,写血书不好,得了破伤风怎么办?我陈毅赞扬你们,我到北京去,一定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后来陈毅与毛泽东谈话时讲到了此事,毛泽东很赞赏青年们的举动,并建议上海青年到江西去,说那里气候和上海接近,吃的是米饭。

1955年10月15日,上海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一行98人奔赴江西。在上海火车站,举行了隆重、热烈的欢送仪式。队员们将团市委赠送的“向困难进军,把荒山变成良田”的锦旗挂在车窗口,高唱着音乐家司徒汉特意谱写的《垦荒队员之歌》与亲人告别。10月18日,垦荒队来到位于南昌、九江之间的德安县九仙岭下八里乡安家落户。

上海垦荒队安顿下来1个多月后,1955年11月,胡耀邦到上海检查工作,知道了上海垦荒队已在江西安营扎寨,当即决定前往看望。他和随行人员赶到南昌后,先乘吉普车后搭拖拉机,于11月29日到达了垦荒队驻地。一下车,他就沿着山间小道登上荒坡,一一查看队员们住的茅草棚。

当天,胡耀邦和大家就着咸萝卜干、黑豆泥一起喝稀粥。胡耀邦边吃边聊,问:“茅棚还住得惯吗?”“住得惯。”一位队员补充道:“茅棚是我们亲手盖的,我们要永远住下去。”这时另一位队员兴奋地喊了一声:“茅草棚万岁!”胡耀邦笑着说:“茅棚是临时的,我们只能叫它3岁,不能叫万岁,将来要盖更好的房子,用上电灯电话。”

当胡耀邦问队员们有什么要求时,垦荒队长说:我们这儿还没有名字。胡耀邦沉吟片刻,说道:“那就起个名字吧,叫共青社怎么样?”队员们齐声叫好,纷纷要求胡耀邦为他们题写社名。可是,有纸有墨却没有毛笔。有位队员急中生智,找来一支竹筷,用菜刀劈开一个口子。夹上一小团药棉,再用线缠住。胡耀邦一边称赞这支笔有创造性,一边写下了“共青社”三个大字。他还应队员们的要求,分别在每个人的笔记本上题词签名。傍晚临别时,胡耀邦勉励队员们:“战胜困难,多想办法,一定要把共青社办好。”

回北京20多天后,胡耀邦给共青社寄去了书籍、二胡、唢呐、三弦、篮球和一台闹钟。他在信中说:“用稿费为你们买了几件乐器,供你们文娱活动使用;买了书,供你们学习;送一只闹钟,愿你们和时间赛跑。”

共青社先后经历了50年代初创、60年代徘徊、70年代起步、80年代大发展的不同阶段。尽管大多数队员因各种原因离开了,但留下的垦荒队员经历了各种风波而痴心不改。当年垦荒队的发起者之一陈家楼此间曾被错打成右派,停发工资,开除党籍,但他始终没有动摇垦荒的信心,一直坚守在共青社。后来有记者问陈是否后悔,陈坚决地摇了摇头:“没有当年艰苦卓绝的垦荒,就不会诞生现代化的共青城。”1984年2月,陈家楼和几名老队员兴奋地将一封厚厚的信件发往北京中南海,收信人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信中他们这样写道:“希望总书记在视察江南,路过江西时,再来看一看我们,我们今天的共青社,不仅是有了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我们有一座生产车间,一万多个平方米,七层大楼,并且还有三栋小别墅,空调加地毯。”

1984年12月12日,胡耀邦来到阔别29年的共青垦殖场视察。他高兴地听取了上海第一批志愿垦荒队员、共青垦殖场党委书记于维忠关于“共青”发展的汇报。随后兴致勃勃地视察了工厂、果园等。他感慨万千:“今天是12月12日,历史上有过西安事变,张学良是有志者事不成。如今不同了,你们是有志者事竟成。”在当年为于维忠题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日记本上,胡耀邦写上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题词。胡耀邦和留在共青城的17名老上海垦荒队员一起合影留念时,说道:“17个加我1个,共18个,18棵老松!我们是‘垦友’,是‘棚友’。”此行胡耀邦题写了新名:“共青城”。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