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特园带给我家的六件好事

许鹿希

2015年11月04日15:3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10:春秋周刊

1946年在重庆的许德珩一家(后排左一为许鹿希)

2015年9月24日,我收到刚从重庆回到北京的侄儿许进的邮件。他写道:“姑姑:您有空的时候写一下从1945年抗日胜利至1946到北平前这段时间,咱们家在特园居住的情况,我提供给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这几行字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桩桩件件的往事顿时浮现在我的脑海。

1945年时,父亲许德珩55岁,母亲劳君展45岁。我17岁,弟弟许中明16岁,我们姐弟二人都在重庆南开中学读高三。

抗日战争胜利后,从1945年秋天到1946年10月,我们一家四口人曾经在重庆特园住过一年。特园共带给我家六件好事。

第一件好事当然是抗战胜利。大家扬眉吐气,天上再也没有敌人飞机扔炸弹,中国的土地上再也没有日本兵横行霸道了。

第二件好事是家里有了自来水。特园是楼房,不但每个房间都有电灯,而且楼上楼下都有自来水和冲水厕所,这在当年的陪都重庆是很罕见的。我们原来租住在半山坡上一个破旧楼房的二层,没有自来水,靠雇佣的人力每天从山下挑水。煮饭、熬中药、洗脸洗衣服都靠这一缸水,用得十分节省。这水并不干净,常常是浑的,因此妈妈要我用明矾在水缸的内面来回转圈,泥沙杂质下沉后才能用水,过几周就要清理一次缸底。厕所在外面,只是一个茅房,距离居住的旧楼房20米左右,是普通农村常见的蹲坑式样,更没有水。在父母的卧室兼书房的一角,放了一个木制马桶,用书架遮挡,让生病的妈妈使用。

我和弟弟在重庆南开中学住校,校园里面有自己的水塔,公共使用的洗脸房内有自来水龙头,流出细细的冷水,在那个年头,这已经是很好的了。但是,重庆南开中学也没有水冲厕所。大型的集体公厕连通沼气池,向锅炉房、大厨房提供燃料,节省了很多煤炭。

第三件好事是特园的房子质量好、开间大、冬暖夏凉,宽敞舒适。那时有很多来来往往的人住在特园,我家住在一层,进大门后向左手拐弯,父母卧室、书房、客厅(兼做饭厅)各一大间。我和弟弟的单人木床分别放在书房和客厅的一角,用一扇大的白布屏风隔开,因为我们只有放假才回家。我们原先住的旧房子,墙壁和地板都很薄,蹦跳几下就会听见二房东在楼下喊叫,稍一用力就能把一根棍子从屋内捅出墙外。两处对比,特园的房屋可以说是高出了几个数量级了。

第四件好事意义非常重大,那就是毛泽东请父母吃午饭,周恩来作陪。由此,确定了九三学社这个民主党派的诞生。依照父亲生前撰写的《许德珩回忆录》,具体的经过是这样的:

不久即得到通知,9月中旬一天上午,毛主席在红岩嘴八路军办事处,约我和君展去吃午饭。是日上午8时,我和君展徒步往红岩嘴,9时到达。毛主席一见面就一手拉着君展的手,一手拉着我的手说:“真想不到我们在这里见面了!”我们和毛主席阔别二十余年,山城重聚,快何如之。毛主席和我们畅谈了当年在北大的情景,与君展回顾了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和驱除军阀张敬尧的往事。君展在谈话中问毛主席:润之先生,您初到陕北的时候,我们曾买了一点吃的和用的东西送给您,收到了吧?毛主席说:哦!那些东西是你们送的呀!收到了,收到了,他们吃了,用了,我也吃了。多谢!多谢!随后,转入漫谈,毛主席风趣地说:“你们知道我这个人怎么会打仗呢?我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我们向毛主席汇报了民主科学座谈会的情况。毛主席勉励我们,要把座谈会搞成一个永久性的政治组织。我担心座谈会人数太少。主席讲,人少不要紧,你们都是些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经常在报纸上发表发表意见和看法,不是也起到很大的宣传作用吗?在毛主席的关怀鼓励下,我们决心把民主科学座谈会改组成一个永久性的组织。

毛主席的话如同醍醐灌顶,就这样,诞生了九三学社,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它的创始人之一。从此,追随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而奋斗。许德珩担任了第一届到第七届的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倾注了数十年的心血。并在他89岁高龄的时候,由邓颖超、乌兰夫二位做介绍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第五件好事是关于母亲劳君展的,这就是:国立重庆女子师范学院拟请她担任院长。母亲在1927年从法国留学回国,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十年期间,一直投身于教育工作,她先后在武汉中山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等高校任数学教授,承担微分学、积分学、大代数、高等数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全家南迁后,因交通不便及身体健康等缘故,母亲离开了大学,改任国立编译馆编译员的职务,可以在家里工作,不用去上班。母亲在此期间翻译了法国数学名著《高等数学大纲》和《积分学纲要》两本书(分别于1947、195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因此,在抗战胜利后能有机会回到学校工作,母亲是高兴的。但是考虑到时局正处在斗争尖锐之际,如无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就很难承担这个工作。父母与徐冰同志商量,他赞成母亲担任此职务,并说可以经常与在重庆坚持工作的吴玉章、王维舟同志联系,母亲才接受了聘书。不过,由于母亲支持学生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的运动,一年后(1947年)即被解聘。母亲立刻离开重庆,来到北平。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我的表姐劳远惠幼年丧母,1945年18岁时在湖南沅陵中学读初中,受当地旧习俗的影响,她的父亲要她弃学结婚。在此关头,母亲(表姐的四姑)出手相助,接劳远惠来到重庆,帮她转学进入女师附中,读完高三,并在此后继续照顾她的学习和工作。

第六件好事是我和弟弟分别考上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回归原址,从1946年起各自分别招生。因为招生范围是全国性的,所以在报纸上刊登三校联合的录取名单榜。1946年秋天的一个清晨,父亲照例在特园门口空地上边散步边等报纸,他订了多份日报,阅读后按日排列,每月装订成一册,积存多年了。

这一天,记得父亲从报童手中接过报纸后仅几分钟,我们就听见他高兴地大声说:“啊!希希考取北大了!”接着又说:“好哇,罗罗考取清华了!”听见这话,我和弟弟都从屋里冲到门外去抢报纸,妈妈也听见了,四个人聚在客厅里乐得合不拢嘴。

为什么高兴成这个样子呢?一来是姐弟两人同时考上了顶尖级的大学;二来是当年的北大清华都免缴学费,还发给贷学金,可供吃住,家里不用再去筹款。此后不久,1946年10月30日,父亲带着我们姐弟,拿着北京大学“提供给许德珩教授及家属”的机票,离开了特园飞到了北平。母亲一人暂留重庆,去女师上班。

我在上大学一年级物理实验课的时候,遇到了时任助教的邓稼先。我们相识,彼此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教授曾经与我父亲在北大是同事,两家是世交。大学毕业后,我和稼先结为夫妻。当时北京大学医学院是七年制,毕业后我留校任教,从助教升到教授、博士生导师,直到75岁时退休,整整工作了50年,真正是“一考定终生”,而“终生”的起点是重庆特园。

转眼70年过去了,特园和那美好快乐的一年,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作者系九届全国政协委员、许德珩之女,邓稼先夫人。)

推荐阅读


盘点开国元帅原名:朱德三易其名 徐向前原名取自《易经》

中苏关系掠影: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10张珍贵合影(组图)

谁被毛泽东视为此生"真正的老师"?

从20句精彩语录读懂开国元勋习仲勋一生

毛泽东何以缺席中共六大却当选中央委员

盘点:毛泽东一生中爱读的8部书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