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爱书爱字的田家英

倪良端

2015年12月11日09:3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田家英26岁始任毛泽东的秘书18年,年轻有才华,受到毛泽东的器重。他“不迷信、不盲从”,敢“直谏”,宣传毛泽东思想颇有建树。在“文革”初期遭迫害弃世而去,赢得人们对他格外的尊重与怀念、同情与理解。

少年发奋

田家英,姓曾名正昌,四川省成都市人,“田家英”是他少年时代发表文章用的笔名。田家英3岁时,经营药店的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把他送进私塾。欲转入城北小学就读时,兄嫂要他学徒,望子成才的妈妈坚决反对。12岁那年,关心、疼爱他的妈妈走了。在哥嫂的强迫下田家英辍学了,做了兄承父业药店里的“抓抓匠”(中药调剂),开始了“童工”式生涯。

学徒的田家英以“走遍天下路,读尽世上书”为座右铭,刻苦学习。后来他回忆:用小学时获得的知识去读《生活周刊》、读鲁迅和郭沫若的文章,强烈地爱上了新文学。学徒两年,读了《东周列国》、《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奠定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的田家英,梦想当一名“作家”。

1934年,田家英“冒险的”尝试成功了。一些刊物发表了他的文章,“开始变成领取稿金为生的文乞”了。1936年3月12日,《华西日报》载田家英的散文《春》,字里行间流露着心灵深处饱尝的世态炎凉。相继,《灯》、《路》、《街》、《井》、《帘》……脍炙人口的文章频见报端。“田家英”被读者注意、接受。读者称赞田家英的文章简洁流畅如行云流水,思想活跃有见地,意境新颖有开拓,令人深省催人奋发。可是,他们哪知作者还是个少年!

与兄嫂脱离经济关系靠低微稿酬生存的田家英,自修小学课程考入中学。他以刻苦精神和勤学简朴的风貌给老师和同学留下深刻印象:早上一碗稀饭两三片咸萝卜,中午一个饼或不吃东西就扎进图书馆。《三剑客》、《茶花女》、《战争与和平》等名著,他饿着肚子读。

在抗日救亡中踏上文学之路的田家英,1936年秋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阅读结合现实思考,新的道理、新的世界使田家英眼界豁然开朗。他明白要建立平等、民主、幸福的社会,只有走《共产党宣言》指引的路。到延安去,成为田家英的向往、追求。

七七事变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田家英被校方开除。决心追随共产党的田家英常和同学曾彥修、赵石英等聚会,商量去延安。当特务盯梢时,他们来到赵世炎的四哥赵世珏家躲藏。赵世珏的妹妹赵君陶因丈夫李硕勋牺牲后生活困难,带着李鹏兄妹住在这里。赵君陶和她的姐姐赵世兰认识了田家英,把《解放》、《列宁主义概论》给田家英阅读,讲中国革命的道理。当田家英向赵世兰、赵君陶表达投奔延安的志向后,赵家姐妹给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夏之栩(赵世炎夫人)、在延安的李富春和王若飞写信,向他们如实中肯地推荐田家英。

1937年11月,田家英和赵世珏的儿子赵石英等从成都踏上北去的征途,奔赴延安。

频道精选


朱德与毛泽东、周恩来珍贵合影(组图)

刘伯承与邓小平:战场上的最佳拍档(组图)

解密:1947年董必武怎样把党的活动经费转移到延安?

延安时期朱德六十大寿: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写贺词 

少年项南脱稿演讲《拜人民为师》 全场掌声雷鸣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