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烈火永生——邱少云壮烈牺牲的前前后后

董少东

2015年12月15日08:34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烈火永生

▲邱少云油画。

▲85岁高龄的邱少华老人与武警官兵一起在哥哥邱少云纪念碑前献花。

▲邱少云随军赴朝前的家书。

在临床医学上,疼痛分为十级,烧伤痛一般可以达到第九级,而网传疼痛极限的分娩痛,实际上只能达到第七级。

一个人的全身被烈火覆盖着,燃烧着,他感觉到的疼痛会是多少级?要有多么强大的意志和坚强的精神,才能支撑他至死不吭一声、纹丝未动?

是的,我们要说的这个人是邱少云。

1952年10月12日,在执行潜伏突击任务时,美军燃烧弹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他严守战场纪律,放弃自救壮烈牺牲,时年26岁。

没有人能够体会邱少云烈焰焚身时持续的剧痛。一般人被开水溅到手上,也会惊叫,会条件反射地抖手。有人以己度人,认为邱少云的英雄事迹“违背生理学”,质疑其真实性。

邱少云承受的痛苦超过了人类能够忍受的极限,超过了很多人想象的极限。为常人所不能为,是为英雄。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最后的家书

1953年初的一天,重庆市铜梁县关溅乡玉屏村邱家沟,23岁的邱少华正在田里插秧。一个乡亲急火火地跑来:“你家邱少云牺牲在朝鲜了。”

邱少云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邱少华年纪最小,是目前唯一在世的邱少云兄弟。父母在1938年、1939年先后离世,四兄弟孤苦伶仃。老大邱东云早年过继给伯父,老三邱少全在外乡给地主做长工,很少回家。邱少华和比他年长四岁的邱少云相依为命,他几乎是邱少云拉扯大的,兄弟感情极深。

邱少云离家时,邱少华18岁。一别五年,等来的却是二哥牺牲的消息。那一天是关溅乡的大集,邱少云和许多志愿军同乡的名字写在黑板上——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定期公布的牺牲名单。

不久之后,铜梁县在藕塘湾的一片空场上,隆重召开邱少云追悼大会。邱少华才知道,自己的二哥成了志愿军最著名的英雄之一。为了纪念他,关溅乡玉屏村改为少云镇少云村。

邱少华回忆,二哥身高大概一米七,很壮实。四方脸,黑乎乎的脸庞,眼睛很大,相貌和他很像。铜梁县邱少云纪念馆和生前所在部队所塑的邱少云塑像,都是照着他的样子做的。

由于家贫难得温饱,儿时的邱少华骨瘦如柴,大部分农活都落在了二哥邱少云肩上。“二哥对我很照顾,重活累活都是他做。他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多给我一些吃的。”邱少华说。兄弟俩租种地主的几亩薄地,收成连租子都不够。地只种了一年多就放弃了,兄弟俩以挖野菜、做长工为生。

“二哥为了糊口,干过很多活,泥瓦匠、木匠、餐馆跑堂……住的地方经常变换,我们兄弟东一个、西一个,没得法子。”

1948年6月,邱少云被国民党军抓了壮丁。

那时正值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国民党政权大厦将倾,只能用抓壮丁的方法补充兵员。在人口大省四川,国民党政府强行要求“五丁抽二,三丁抽一”。邱少云家老大过继给伯父,还剩兄弟三个,必须要有一个人当兵。

没有人愿意给国民党军当炮灰,邱少云对征兵令置之不理。但是他没能躲开被抓壮丁的命运。一天夜里,五个国民党兵闯进家里,把邱少云捆绑起来带走了。

得知二哥被国民党抓走后,邱少华慌了神。“有一天,他托人捎话回来说想吃一口家里的菜,我赶紧给他做了两个送过去,没想到,他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回忆起最后一次见到二哥邱少云的情景,满头银发的邱少华,突然陷入沉默。

他记得那一天雨下得很大,后来为邱少云召开追悼大会的藕塘湾空场,也是兄弟二人当年分别的地方。一大群被抓的壮丁密密匝匝地挤在那里,邱少华好不容易才从中找到了二哥,看着他吃完了带来的菜。那是邱少华最后一次见到二哥。

此后一年,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直到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邱少云音信全无,生死不明。邱少华挂念二哥,却根本无从寻找一个国民党军壮丁的下落。

直到1951年,家里忽然收到了邱少云的来信。信中说:“前些日子,我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明天就要到朝鲜去打美国佬了。”

这封信让家人第一次知道邱少云还活着,而且从一个被国民党军绑走的壮丁,变成了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这时候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进入第二年,举国动员,热情高涨。邱少云在信中说:“我在朝鲜多打美国佬,你们在家里要把分的地种好,多打些公粮,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这封信是邱少云一生中写过的惟一也是最后的家书,邱少华极为珍视。他把信珍藏了四十多年,甚至不对外人提起。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才把这封信捐给了铜梁县邱少云烈士纪念馆。

从这封信里,能够看到邱少云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的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我决心杀敌立功,带着光荣花回来看你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信末署名“邱少云一九五一年三月十五日在河北内丘”。邱少云“从老家到河北来,已有两个多月了”,部队入朝前在内丘最后一次休整。那是他第一次走出四川。

两天后,1951年3月17日,这支部队乘上火车从内丘出发,昼夜兼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从1948年6月被抓壮丁,到1951年3月写回家书,两年多的时间里,邱少云的身份发生了本质变化:由一个国民党军强抓来的士兵,变成了人民解放军战士,继而又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

这个转变的过程,邱少华当时一无所知。直到邱少云牺牲后,1953年,他受部队邀请赴朝鲜,才了解大概,但仍所知不详。

事实上,很长时间里,人们对邱少云在国民党军队的16个月的了解都是空白。

“解放战士”

由于同时代战友逐渐减少的原因,现在已经没人能详细地说出邱少云生命中的那16个月。留存下来的战友们的回忆资料中,邱少云在国民党部队中的经历只有零星记载。

邱少云被抓壮丁后,编入国民党第21军112师18团,先后干过马夫、伙夫。因为他曾在饭馆干过跑堂,被拉入川军后,干得最长的就是伙夫。

邱少华记忆中的二哥,平时说话不多,脾气倔。在战友们的回忆中,也能看到类似的描述:沉默寡言、执拗。这样的性格,在川军中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川军不是国民党嫡系,长期自成体系,旧军队色彩浓重,军纪涣散,治军粗暴。一位名叫李玉的战友回忆:“邱少云被解放过来后,很少说话,后来呆惯了,也常告诉我些在川军的事。有次他讲把饭做糊了,被连长捆起来打了一顿,还罚站了一夜。”李玉记得,邱少云曾说起在川军中被连长用皮鞭抽打过多次,他对旧军队的官兵关系非常恐惧。

1949年,中国大地上沧桑巨变,红旗漫卷。新中国在10月1日宣告成立,大陆版图上,只有广东地区和西南地区仍在国民党之手。11月,人民解放军挥戈大西南,风卷残云。

11月底,国民党政府经营了十余年的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重镇——重庆宣告解放。解放川南只差最后一个大城市成都。指挥西南决战的刘伯承、邓小平向国民党军政人员发出“四项忠告”,敦促他们停止抵抗,弃暗投明。

这时的国民党政权其实已经分崩离析,在西南战场上,除了胡宗南、宋希濂这样的蒋介石嫡系“死忠”仍在抵抗,非嫡系的川军将领都开始寻找出路了。川军旧将刘文辉、邓锡侯等在雅安发表起义通电,其下部属随之纷纷起义投诚。

邱少云所在的18团在几个月前被调派到了成都前线的龙泉驿,一仗没打,整团投诚。在国民党军队中16个月的邱少云,一枪未发。

解放军对待起义国民党部队的方式,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展现:“愿意留下的,欢迎;愿意回家的,发给路费。”

邱少云选择留下。档案记载,成都解放前夕,1949年12月7日,邱少云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第二野战军第10军29师87团九连一排三班战士。

像邱少云这样的士兵,有一个特定的称呼叫“解放战士”,指在作战中被解放军俘虏或起义,从而加入解放军的国民党军士兵。习惯上这种士兵会被叫“俘虏兵”,但是解放军严令不许侮辱人格,于是有了“解放战士”之称。

“解放战士”不可避免地有一层含义:他曾经是敌人阵营里的人。在当时人们的思维模式中,这不是一段光彩的经历。于是,在邱少云英勇牺牲后,众多的报道、宣传都刻意回避了这一点,代之以“壮丁”,或者干脆不提,算是“为英雄讳”。

其实,“解放战士”的身份和经历完全没有必要讳言。这些解放战士参加革命后,前后表现判若云泥。他们在国民党军队里并不出众,毫无作为,甚至沾染恶习,加入解放军后英勇作战,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人物。据统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英模烈士名录中,有四万多人是这样的“解放战士”。

解放战争时,刘伯承说“拿一个旅也不换”的王克勤,就是在邯郸战役中被俘后加入解放军,一年立下九次战功,成为全军楷模,后牺牲于鲁西南战役。

《英雄儿女》王成的原型蒋庆泉,也是“解放战士”。他跟着国民党军参加辽沈战役,然后一路败逃,开了小差,半途加入解放军。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是第一个喊出“向我开炮”的英雄步话机员。

邱少云无疑是“解放战士”中最著名的英雄。

成都解放后,29师开往内江驻防,负责组建内江军分区和对旧政权的接管工作。邱少云和一批获得解放的战士,随军驻防资中县城,随即开始了三个月的政治学习和忆苦教育。

解放军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让这些“解放战士”脱胎换骨,人民军队的信仰和军魂注入了他们的血液。

据李玉回忆,刚刚加入解放军时,邱少云身上还多少带着些川军的旧习气。有一次他违反纪律,私下去小饭馆喝酒,被当时的连长朱斌知道了。若是在川军,少不了一顿皮肉之苦,但体罚在解放军中是绝对禁止的。朱斌对他的教育是严肃批评,让他在班务会上做检讨。

朱斌是邱少云加入解放军后的第一个连长,也是带他时间最长的连长。他把自己的毛巾拿给邱少云用,部队扫盲时,朱斌还把自己的钢笔送给邱少云。从朱斌的身上,邱少云切身感受到了人民军队的亲切温暖。

同样是执拗、倔强的脾气,在川军中给邱少云招致欺侮,但在九连,却被看做一种潜质。相对于面团一样听话的软性子,连排干部们其实更喜欢这样有性格的士兵。倔强的性格激发出来,在战场上就是英勇不屈、奋勇杀敌。在部队训练中,排长、班长也常给邱少云开小灶,他进步很快。

1950年初,全国大陆除西藏外已全部解放。但是,国民党在四川的残余势力并不甘心失败,他们与土匪互相勾结,猖狂暴乱。在内江驻防的29师担负着剿匪任务。

在一次剿匪战斗中,邱少云与九连战友化装成乡下农民,深入匪窟,活捉了内江的“反共救国军”司令、匪首刘海东,胜利完成了剿匪任务,为此,九连被师部授予“剿匪先锋连”光荣称号,集体荣立大功一次。

集训队

邱少云的名字,记录在人民解放军两支部队的军史上。

一支是邱少云所在的29师,现兰州军区某摩步旅。在九连三班寝室里仍保留着邱少云的床铺。像每个战士的内务要求一样,被子叠成豆腐块、床单平整得“蚊子落上去劈叉”。每天晚点名时,“邱少云”的名字都会被叫到,答“到”的是九连一百多名战士。

另一支部队则是血战上甘岭的15军,现在的空降兵部队。10军在1951年奉命改编,原番号撤销。29师调归15军入朝参战。正是在归15军建制时,邱少云给15军的辉煌战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

1951年初,15军从四川出发,开赴朝鲜。1月下旬,部队到达河北内丘,邱少云所在的29师87团在距县城西南10余公里的程村夏各庄驻扎,进行入朝作战准备。出于保密需要,部队番号也改用代号,29师叫滨江部队,87团叫横城部队,三营九连二排叫三大队九中队二小队。

一批军干校学员在这时下派连队,充实基层干部队伍。今年85岁的郭安民就是其中一员。他仍清楚记得,去报到那天,一个四川同乡战友来接他。那个战友中等个儿,四方脸,话不多却热情亲切,一路替他背着行李。这位战友就是邱少云。两人很快熟识起来,成了要好的朋友。

郭安民在连队里担任文化教员和宣传员,邱少云比他大两三岁,就管他叫“小教员”。晚上,全班睡一个大炕,邱少云在川军时得过水肿病,身体不大好,班长安排他睡炕头,他却无论如何也要把热炕头让给郭安民。

在内丘驻扎期间,部队有两大任务,一是抓军训,突击训练射击、刺杀、投弹、爆破和土工作业五大技术;二是抓文化,要求每个人每天学“一个班”(十个字),十天巩固“一个排”(三十个字)。这个学文化的进度不能算快,但对很多“斗大的字认得不满一筐”的战士来说,难度也不算小。

郭安民回忆,邱少云的军训五大技术很好,就教自己这个“学生兵”军事本领,当然也要郭安民给他私下开小灶教文化。邱少云学习文化很刻苦,仅仅一个多月就能自己写决心书了。

3月初,部队即将入朝参战。出发前,组织上要求每人给家里写信。邱少云的那封家书是经郭安民修改后,由他本人抄写寄回家里。信中有些语句,仍保留了邱少云习惯的说话方式,比如:“……到朝鲜后一定要拼命打仗,不怕死。为了让所有的受苦人都像我们一家过上好日子,我死了又算个啥子么。”

1951年4月,15军抵达三八线附近,随即参加了以新入朝兵团为主的第五次战役。

在15军的抗美援朝首战中,邱少云却“缺席”了。

他所在的87团在战役中的任务是强攻罗家山,部队在三八线上的涟川郡完成了集结,开始紧张的战前准备。

一天晚上,连长朱斌为连队做了战前动员后,点出十名战士出列集合,其余人解散。邱少云就在这十个人之中。

这时候单独点名,很可能是要组织突击队。被点出的十个人都心潮澎湃,跃跃欲试。然而,连长接下来交代给他们的命令却出乎意料:“你们暂时调离九连,到团集训队报到,一切行动听集训队安排。”

九连是团里安排的主攻,在这个节骨眼上被调走,等于是被排除在主攻任务之外。这让求战心切的战士们很难接受。邱少云当时就向连长要求换人,一定要留在连队参加战斗。

集训队其实是一种用心良苦的安排。

抗美援朝一年以来,志愿军已经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鏖战了四次大战役,战果辉煌的同时,代价也相当惨重。他们面对的是完全现代化武装、海陆空联合作战的强大敌人,战斗空前残酷。

频道精选


组图:记录“一二·九”运动真实场景的珍贵照片

朱德与毛泽东、周恩来珍贵合影(组图)

刘伯承与邓小平:战场上的最佳拍档(组图)

解密:1947年董必武怎样把党的活动经费转移到延安?

延安时期朱德六十大寿: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写贺词 

陈树湘:29岁牺牲于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朱书缘)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