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记忆”
新闻:
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评审决定,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7家单位申报的11组《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南京大屠杀档案》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关于大屠杀事件(1937年至1938年);第二部分关于中华民国政府军事法庭在战后调查和审判战犯的文件(1945年至1947年);第三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机构的文件(1952年至1956年)。
由于日军故意隐瞒真相、销毁档案,再加上战火动荡导致不少资料损毁,《南京大屠杀档案》的搜集整理相当不易。这份档案既有卷宗、信件、日记等文字记录,也包含美国、德国、丹麦等国的教师、传教士、记者等人拍摄的纪录片和照片。
史料: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编辑了《亲历者说》,汇总了抗战亲历者的目击记。本报与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联合编辑了《亲历者说》专栏,其中《一位美国医生日记里的南京大屠杀》专版摘编了罗伯特·威尔逊先生的日记,他1932至1941年在南京鼓楼医院工作,在日军入侵南京时,他曾积极参加了当时国际委员会的工作,多方奔走,为保护中国难民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又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时,以目击者的身份出庭作证。
习马会面
新闻:
2015年11月7日15∶00,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举行历史性的会面。在数百名中外媒体记者的瞩目下,两岸领导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间长达70秒左右。
会面使用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名义,互称“先生”,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史料:
本报发表《难忘“汪辜”两位老先生》,全面系统回顾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九二共识”的形成经过,和1993年双方在此基础上举行的“汪辜会谈”。
“汪辜会谈”是1949年以来两岸授权高层人士首次会谈,“汪辜会谈”签署了《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和《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4项协议,受到了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文章还回顾了1995年进行的“汪辜会晤”:“在自己的地方谈,解决自己的问题”,“汪辜两位老先生”的私人交往以及二人百年时两岸的哀悼细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