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致”下“远”
保存在军事博物馆里的“靖远”舰遗物,是一个银质的咖啡壶,以及餐具餐盘。在勺柄的末端铭刻着一个圆形的徽章,上面用英文写着一艘北洋军舰的名字——“靖远”。
这是“靖远”舰管带叶祖珪随身携带的物品。
北洋水师在国外订制的这些军舰上,从武器到餐具均有订制,瓷盘上印有该舰名字。
周春水期待着,在2015年的考古调查中,能够幸运地发现这样的瓷盘,那么就能够确定“致远”的身份了。“考古工作,有时候是需要一些运气的。”他笑着说。
2015年8月1日,“丹东一号”考古队再一次正式出海调查。这一次,他们最核心的任务便是确认“丹东一号”的身份。
8月底,考古队的第一个重要发现,是在舰体尾部偏左侧的位置发现了一枚鱼雷引信。
周春水说,“这个一出来,我就知道一定是‘致远’了,因为只有‘致远’上面有鱼雷,而且又是一个很完整的鱼雷引信,那就一定是军舰自带的,用于尾部鱼雷的发射。”
紧接着,他们又发现了方形舷窗。根据历史记载,只有“致远”和它的姊妹舰“靖远”才有方形舷窗,别的舰都是圆形舷窗。由此可以基本排除“丹东一号”为“超勇”的可能性。
即便如此,仍没有发现“致远”两个字,对沉舰身份的确认还是不够完美。
周春水把寻找的重点锁定在船体左前方的一个位置。
“船体甲板以上的部分都没有了,我们不可能在船水线以上的侧面找到‘致远’的字样,想找‘致远’两个字只能从瓷盘上找。2014年我们在船的左前方一块倒塌的铁板上发现了很厚的瓷片,周围散落的木板没有被烧过,左舷前部这个区域保留下瓷盘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这次我们还想在那附近看一看。”周春水说。
不知是巧合还是宿命,甲午海战121周年纪念日当天——2015年9月17日,一名考古队员在周春水圈定的那片区域,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白色的瓷片。
周春水立刻穿上潜水服下水,就在发现那个重要瓷片的地方,他又发现了另外几个带有文字的瓷片。
“我在沙里面挖了很深,这些瓷片分布在一平方米范围内。挖了快一米深后,又找到了另外几片,最后拼出来一个基本上完整的盘子。”周春水说。
9月18日上午,潜水收工时,吴立新取了一块瓷片上来,上面有英文“AL CHINESE”对照“靖远”舰餐盘,应为“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的一部分。瓷片的最上面写着:“CHIHYUAN”,也就是“致远”的拼音。“CHIHYUAN”是威妥玛拼音,是一位叫威妥玛的英国人创立的一套学汉语的拼音方式,当时十分流行。
这个盘子除了有“致远”拼音字样外,左右两边各有3支带有橄榄叶的装饰,下方是一个半圆,写着“THE IMPERIAL CHINESE NAVY”,即“中国皇家海军”。中间还有两个篆字,上面是“致”,下面是“远”,共同组成一个中心舰徽。
这组写着篆体“致远”字样的瓷盘碎片,就是“丹东一号”确定为甲午海战“致远”舰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
在周春水提供的考古报告中,证明“致远”身份的是一个完整物证体系:
第一,2014年,通过磁力仪物探的科技手段,确认“丹东一号”沉船铁质遗物的体量约为1600吨,明显大于完整的“超勇”舰的1380吨排水量。“致远”舰排水为2300吨,因炮火的摧毁和后期打捞破坏而折损了一些钢材,还需再去除部分木材、煤炭等非磁性物质的体量。因此,目前“丹东一号”的水下舰体1600吨与致远舰是相匹配的。
第二,考古队在2015年获得一张日本所绘“黄海北部及渤海”的海图,有明确标注出“致远”舰、“扬威”舰的沉没位置。其中“致远”舰的位置与目前“丹东一号”的位置最为接近,误差不大于1000米,这个位置也是有资料标注的。
第三,水下调查发现众多遗迹均指向“致远”舰,包括穹甲钢板、格林机关炮和带有清晰“致远”舰舰徽的订制瓷盘。
2015年11月4日,经过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船重工701所等多家单位各个领域专家听取汇报、考察出水文物、质询讨论后,正式确认辽宁丹东港海域发现的“丹东一号”沉舰,为1894年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致远”舰。
“致远”沉没之谜
如今,确认了身份的“致远”舰仍然沉睡在海底。
关于“致远”的诸多历史疑问,或许将伴随着对它的进一步考古探查而一一揭开。
围绕“致远”最大的谜团,就是它沉没的真正原因。
关于“致远”为何沉没,一般归结有四种观点。
最广为流传的说法,也就是电影《甲午风云》中的情节,邓世昌率舰撞击日军“吉野”舰的过程中,被“吉野”的鱼雷击中沉没。
不过,“致远”撞击“吉野”的说法,中日双方的档案资料中都没有记载。陈悦推演的结果是,“致远”要撞的其实不是“吉野”。
陈悦介绍,这次推演是在2014年9月17日甲午黄海大战120周年纪念日进行的。所谓推演,就是按照当时双方舰艇的阵型和走位将战役复盘。结果他发现,“致远”舰艏正对的方向是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为首的本队,而“吉野”属于日本联合舰队的第一游击队,当时在“致远”后方。“致远”在那种情况下不可能掉头去撞“吉野”,而且撞日军的旗舰显然更有价值。当然,那也更危险、更壮烈。
陈悦认为,“致远”的沉没是因为舱内进水过多,海水漫过了锅炉引起大爆炸。
第三种观点相对简单,认为“致远”舰水线处被大口径炮弹击穿,大量进水,导致沉没。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致远”被日本的大口径火炮击中了舷侧的鱼雷舱,导致存放在其中的“黑头”鱼雷爆炸而沉没。随着“致远”舰考古中那枚鱼雷引信的发现,有专家认为,这种说法的可能性最大。
历史学家争论的问题,考古学家现在还无法给出任何一方证据。
“我们找到了锅炉舱的碎片,所以锅炉舱应该是爆炸了,但是究竟是因为锅炉舱爆炸引起沉没,还是因为沉没时海水灌进锅炉舱引起爆炸,这个无法判断。或者锅炉舱被炮弹击中爆炸也有可能。”周春水说。
至于发现的那枚鱼雷引信,周春水认为,虽然找到一个完整的鱼雷引信,但只能证明“致远”舰上存有鱼雷,不能证明鱼雷舱被炸。艉舱没有完全清理出来,内部破损情况不清楚。
周春水是目前看到“致远”最全、最原始状态的人,他说,“致远”舰在海战中受损严重,沉舰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被抛离原来位置,穹甲以上结构已经损毁,不存在完好的舱室,机舱仍埋在泥沙之下。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无法推论“致远”舰是怎么沉没的。
谜底也许要等到“致远”真正出水才能揭开。
在去年11月4日召开的“丹东一号”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专家论证会上,与会专家建议,未来的工作应以整体打捞展示为目标。但鉴于海水出水金属文物的脱盐保护仍是世界性的难题,“致远”舰的整体打捞尚未提上日程。
不管“致远”舰将有怎样的归宿,这艘沉寂海底120余年的军舰已经醒来,“致远”归来了。(记者 米艾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