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晨
救助难民与伤员
1942年年初至5月,大批缅甸华侨难民相继渡过泸水逃回祖国内地。段浩领着儿子段承经、段清华,在六库成立了“临时难民接待站”,自己以身作则,拿出大量谷米钱财,发动土司、土舍以及富户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热情接待从缅甸遣退回国的远征军官兵及华侨难民,迎入国门。段浩父子为难民提供免费吃住,并资助少量盘缠,资助他们撤回内地;五六月份接待站还承担了接应撤退远征军的任务,10个渡口的竹筏和小船最多时一天渡过1000人。仅是段清华接待的官兵即有三四百人,难民难以数计。
在段浩等爱国土司的垂范下,各族绅民踊跃捐粮献金,在各交通要道、江岸渡口接待,供水供食,并发放少量的路费。远征军96师3000余人由缅甸经福贡、碧江设桥渡江,撤回内地;第5军200师将士几百人由腾北、片马撤入到达六库渡江,戴安澜将军的灵柩也由腾冲迎送到泸水,经栗柴坝怒江渡口渡江归来。副师长黄翔率队经过泸水,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帮助。
除第5、第6军将士外,还接济收容了大批缅甸华侨难民。国难当头,缅甸失利,段浩等人的泸水“临时难民接待站”为风尘仆仆的祖国亲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同胞的温暖。
78岁任抗日少将司令
段浩从清末到抗战,尝尽了酸甜苦辣,他的老祖宗深入片马,拓地300里,被英国人强占了。日本人侵占了缅甸,又侵入到怒江,在他家门口的栗柴坝渡口惨无人道地活活杀死华侨近300人,怒江两岸的大片山河遭蹂躏。
1942年5月19日,日本侵略军100余人,从腾冲越过高黎贡山,窜犯怒江,追击自缅甸撤回国内的中国远征军部队。日军窜至栗柴坝西岸渡口(位于泸水县上江乡,怒江西岸栗柴坝渡口西边200米地)时,发现远征军已经东渡,渡口被严密封锁,只有未及过渡的300余人缅甸华侨难民和腾冲、龙陵难民滞留在渡口。日军不能东渡,恼羞成怒,兽性大发,竟于光天化日之下,首先对妇女难民进行集体强奸,然后架起机枪对手无寸铁的难民进行疯狂屠杀,除少数脱险外,290多位难民惨遭杀害,这就是日寇窜入怒江第一天就犯下的滔天罪行。段浩的土司衙门也遭到了炮击。他高举起爱国的旗帜、拿出血本要同日本鬼子战斗。
栗柴坝惨案发生后,以段浩为代表的怒江爱国土司和各族人民准备举旗抗日,与抗日军队并肩作战。
1942年5月,腾冲、龙陵等地失陷后,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奉命西征,到了大理,监察使有弹劾地方官吏的职权,与省长平级。李根源同第11集团军战区总司令宋希濂将军共同商议滇西抗日战事。李根源发表了主张抗战的《告滇西父老书》。泸水民众积极响应李根源的号召,各副县级设治局长和众土司当即向李根源致电,愿同仇敌忾保乡保国。第11集团军以转国民党中央军委致滇西各司官的专电,要求各司官“深明大义,当能一心一德,与国家共休戚,与疆土共存亡,协助国家,努力作战”,泸水各族人民对此也作了积极响应。当时,段浩正生病,他派了练地土司代办杨子亮,孙婿、鲁掌土司的胞弟茶继周等人,前往大理第11集团军战区司令部请示泸水抗日事宜。宋希濂总司令和李根源监察使亲自接见了杨子亮、茶继周等人,派第5军运输13团上校团长谢晋生带100多远征军同杨子亮、茶继周等一起到了六库,同段浩共商泸水抗日事宜,决定组织民众游击自卫队伍,开展军民协力作战。
1942年8月初,经第11集团军司令部批准,在六库成立了“福(贡)碧(江)泸(水)练(地)民众自卫支队”。老土司段浩应命毅然出山,任民众自卫支队少将司令,统领地方武装配合抗日军队抗击日寇,这时,他已经78岁了。
在六库成立的民众自卫队的副司令由谢晋生上校担任,队部设政治部、军需室、副官室、参议室、总务室、特务大队等。下辖4个游击大队,第一大队由白族土司(镇长)、段浩儿子段承经任大队长,负责六库防务;第二大队由白族土司段承功任大队长,负责鲁掌防务;第三大队由彝族土司茶光周任大队长,负责老窝防务;第四大队由白族土司杨子亮任大队长,负责练地防务。
全自卫队的人员达700余人,其中400多人为当地少数民族子弟。该支队使用武器大多为步枪、长矛、大刀、弓弩等,另有几支机枪、冲锋枪和手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