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介甫
“仲连智免蹈东海,
武穆冤成走传书”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掀起全面抗战的热潮。9月,国共两党共同公布“重新合作,一致抗日”的协定,陕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新四军军部在南昌市高升巷公开挂出了牌子。朱克靖经过10年的艰难奔波,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队伍,他极为振奋,对家里的人说:“我要重归战场,请缨杀敌。”
朱克靖赶到南昌,就像久离娘亲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母亲——党的怀抱。国民党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闻知朱克靖要去新四军工作,便以“叙旧”作幌子,把他请到自己家里,提出要聘请他担任江西省政府秘书长的职务。面对高官厚禄,朱克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愿在新四军与抗日将士们一起吃苦”,便起身告辞了。但在党组织征求他安排职务的意见时,朱克靖却说:“无论分配我做什么工作都行,只要对抗战有益。”
叶挺对他很尊重,提议留他在军部工作。1938年1月6日,新四军正式在南昌编成,叶挺、项英分任正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分任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分任正副政治部主任,43岁的朱克靖任军政治部顾问兼直属战地服务团团长。
战地服务团直属政治部领导,专门负责宣传、民运工作。整个战地服务团后来发展到400多人,朱克靖为它的创建花费了很大的心血。战地服务团成立了一个剧社,朱克靖带着这批青年跋山涉水,到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演出,有时还把《松花江上》《放下你的鞭子》等歌声送到前沿阵地。不到一年时间,他们行程两万里,足迹几遍苏、浙、皖、赣四省,对发动群众和鼓舞部队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有效地宣传了共产党和新四军的抗日主张。
1940年6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考虑到朱克靖在大革命时期的地位和影响,委他担任新四军联络部长,负责统战方面的工作。陈毅为了争取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特致书朱克靖,邀他从江南赶来,赴泰州谈判。
朱克靖轻骑入泰州,向“二李”晓以民族大义,陈述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道理,并揭露了蒋介石等顽固派借刀杀人,削弱抗日国防力量的阴谋。“二李”不愿与共产党打内战,同意让开一条通道。陈毅率部顺利地通过了他们的防区,建立了以黄桥为中心的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使之成为嵌在敌伪心脏的前沿阵地。
朱克靖在争取开明士绅、社会贤达方面也作了很多工作。当时苏北有名的大文豪韩紫石,就是经过朱克靖联系争取过来的。“韩紫石是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的叔父,把他争取过来与新四军合作,对社会舆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韩德勤忠实地秉承蒋介石对日妥协投降的政策,充当了国民党在抗战时期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急先锋。他把进攻目标首先指向江北新四军,还邀约“二李”配合,企图夺回黄桥重镇。因此,继续争取“二李”中立,是我们实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打击顽固势力”策略方针的重要步骤。尽管此时苏北已乌云翻滚,9月底,朱克靖仍冒着生命危险再入泰州。他发现“二李”动摇不定的原因,是惧怕韩德勤人多势众,同时又怀疑新四军立足不稳。因此,朱克靖便对“二李”详细地分析了苏皖地区的各种政治力量,着重指出新四军虽然人少枪少,但努力抗战,众望所孚,如此正义之师必操胜券。经促膝交谈,“二李”继续与新四军保持着统一战线关系,并允许江南新四军通过自己的防区增援黄桥,抵抗韩德勤部队的进攻。
10月初,秋汛来临,河水猛涨,新四军陈毅部在黄桥发起反击,全歼韩德勤部12个团1万多人,并于10月10日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会师,完成了向北发展,巩固苏中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任务。这一胜利,与朱克靖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是分不开的。
![]() |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