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德馨
历史的巧合
罗源城的两次解放,都是8月14日。头一次红军长征先遣队攻克罗源城是在1934年8月14日,后一次解放罗源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时间是1949年8月14日。解放罗源城的作战指挥也巧合得很,都是粟裕这位常胜将军。头一次他在担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时,亲临前线担任战斗指挥。后一次是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时的战略指挥。考虑到要抓住国民党军全线溃退的有利时机,1949年5月22日,粟裕在指挥上海战役期间,为了及时调整部署,他致电中央军委,请示“我入闽部队是否可能提早”,得到中央赞同并指出“入闽部队只待上海解决,即可出动”。为实现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粟裕在上海战役结束后迅速调整三野全军作战部署,以第十兵团兵团部,率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一军执行进军福建的任务。接着第十兵团迅速集结于苏州、常熟、嘉兴一带,为向福建进军做准备。7月2日第十兵团奉命向福建进军,8月14日解放罗源。
罗源前后两次解放,中间相隔15年。这期间,在中共福州市委、中共闽东特委和闽浙赣城工部等党组织的领导下,罗源的革命斗争从未停止过,一直坚持到新中国成立。
红军攻克罗源城,把后续事宜交接给地方武装后即挥师北上。红军的胜利,使远近的敌人闻之丧胆,大大推动了罗源县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罗源实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全县170多个乡村苏维埃中,有110多个乡村实行土改分田,有60多个乡村开展抗租、抗粮和废债斗争。发展经济,筹办红军被服厂、透堡制枪厂。把先遣队留下的伤病员分别送到苏区巽屿、北山等医院,动员妇女会会员参加护理工作。为适应斗争形势,中共闽东特委决定,中共连罗县委分开,正式成立中共罗源县委,建立罗源独立营。
正当人民群众盼来土改后的第一个丰收季节时,国民党反动政府调兵遣将,对闽东苏区进行大规模反革命“清剿”,限期一个月消灭罗源等县红军游击队。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阮在永被杀害,砍首示众。国民党反动派制造巽屿惨案,焚烧房子100多间,打死革命干部、战士、群众120余人,绝代20多户。山头、海滩到处是血肉模糊的尸体。此时地主恶霸趁机反攻倒算,全县苏维埃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苏区陷落,革命干部、共产党员、游击队员、革命群众被杀害上千人。中共地方组织的骨干只好分散隐蔽,活动基本停止。1935年5月,中共闽东特委书记叶飞提出“恢复老区、开辟新区”等活动方针。随后闽东特委委员阮英平来罗,把分散的游击队员集中起来,成立地方游击队第七支队与第九支队,队伍近百人,活跃在罗(源)古(田)宁(德)闽(清)边,后发展到200人,一直坚持到抗日救亡活动开始。这200人的队伍除留下少数人之外,其余编入新四军三支队六团二、三两个营,跟随叶飞开往皖南抗日前线。
抗战初期,罗源县保留两个党组织,即中共古罗闽边区委和中共马(鼻)透(堡)中心支部。他们以“白皮红心”的策略,把公开合法斗争与秘密斗争结合起来,归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党组织领导。1942年初,欧阳友心在罗源组织青年抗日先锋队,后扩建为70人的游击队,活跃在罗源湾一带抗击日伪骚扰。在县城,各界人士也积极发动参军、募捐支援抗日。1942年,英华中学共产党员孙道华、傅孙焕(后来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委员)毕业后来罗源中学(初中)任教。孙教历史、傅教数学,他们用抗日救亡思想和立志报国思想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讲苏德战争中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苏军攻克柏林歼灭战的故事,讲苏联红军如何英勇捍卫祖国的国土;领导学生组织剧团,演出《红色的马》《压迫》等剧目;教唱《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在教唱《延安颂》时,把歌词中“延安”两字改为“中华”,其他原封不动,以避过国民党顽固派的检查。除在城关演出宣传外,还到北山、巽屿等农村宣传演出,唤起民众抗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罗源县连续三天举行大规模游行,欢庆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团结建国。但国民党想独吞胜利果实,准备攻占解放区。罗源首先在罗古林边区开展隐蔽斗争。省委领导阮英平、左丰美等先后莅临指导,消灭祸害群众、冒充共产党的土匪,使老百姓安宁下来。1947年2月,龙山会议成立中共闽浙赣省委城工部后,大大推动了城乡革命斗争。在城工部闽东工委林立指派下,陈式山、陈廷藩、温汉钦到罗源开展工作,成立党支部发展党员。1947年10月,中共闽浙赣省委高湖会议上决定成立闽(清)古(田)林(森)罗(源)连(江)中心县委,书记由城工部副部长、地下军司令林白兼任,罗源县委划归林白领导,任命陈式山为书记,工作重点转向农村,在各区乡建立17个党支部、30个党小组;从5支手枪起家,发展游击队达130人。这时罗源先后建有8支游击武装:杨华为队长的连罗游击总队,欧阳友心为队长的连罗宁边区游击队,凌尚武为队长的林连罗沿海工委游击队,李玉镇为队长的连罗边区工委游击队,王俊义为队长的罗源县委人民游击队,徐兴祖为队长的闽连罗边区游击队,黄兆宜为代队长的罗源人民游击队,张道禄为队长的罗古闽边区游击队。这8支游击队都属城工部领导,绝大部分归林白为书记的五县中心县委领导。除此之外,五县中心县委直属的主力游击大队,不少时间也在罗源活动。这些斗争一直坚持到罗源解放。
深切怀念寻淮洲、粟裕将军
新中国成立后,罗源人民在历届中共罗源县委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全县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纪念红军长征先遣队攻克罗源城的伟大创举,缅怀英烈,铭记历史,特别崇敬寻淮洲、粟裕的业绩,罗源人民在百丈村陈仁书大院(红七军团部的原驻地)建立纪念馆,赠名“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部旧址”,用实物、图片、旧舍再现当年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的英雄气概,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厢房里当年寻淮洲与粟裕同睡的木床是原物,尤为珍贵。寻淮洲攻克罗源城后率师北上,在浙皖赣边的乌泥关至谭家桥伏击战中,为了扭转被动局面,身为新组建的红十军团第十九师师长的他,亲自带领部队夺回制高点。不幸的是,他在夺取制高点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在部队转移途中牺牲。他的牺牲是红军的重大损失,使我党失去了一位年轻有为的军事指挥人才。展馆的影片、图像,仿佛是粟裕征战四方、戎马生涯、叱咤一生的缩影。粟裕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军事家、战略家,他一生为国为民,是彻底、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常胜将军。毛泽东称他最会带兵打仗,刘伯承称他是最优秀的将领。他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消灭蒋介石245万军队,占30.6%,为4个野战军之首,而且打下开封、孟良崮、济南、上海等几个硬仗。粟裕生前曾留下过“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的诗句。他淡泊名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1955年授军衔时,毛主席提议粟裕当元帅,他坚决谦让,最后才定大将之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百姓为他留下口耳相传的评价:一心为民,两让司令,三次先遣,四渡长江,五人前委,六次负伤,七战七捷,八省征程,九死一生,十大将之首。这是对粟裕大将最完美的褒奖。
(本文作者系福建省政协原主席)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2016年第2期
![]()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