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晚年毛泽东眼里的老干部【2】

——读《毛泽东年谱(1949—1976)》札记

陈晋

2016年02月03日15:4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二,从十大到四届人大

1971年林彪事件后,在毛泽东的主导下,解放了一大批老干部。此后,调整和稳定中央领导层的结构,成为他一再考虑的要事。除继续让中央领导层的老干部发挥作用外,他设想从工农中间提拔一些,从相对年轻一点的领导干部中选一些。由此,从1973年8月的十大到1975年1月的四届人大,在中央领导层逐步形成四拨人:以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以李德生、华国锋、纪登奎、吴德为代表的“中生代”领导干部,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则为“文革”路线的代表,还有陈永贵、吴桂贤、倪志福这些工农代表。

这四拨人中,老一辈革命家最有经验、资格和威望,可主持大事;中生代也有经验,可操持实事;工农代表有象征意义,可学习办事;至于“四人帮”,与“文革”运动相生相伴,是维系“文革”成果之必需。

这种安排,是“文革”运动的必然结果,也反映出毛泽东晚年用人上的基本思路:照顾了各个方面、各种倾向,有利于结构平衡,而且是老中青结合。但是,这个试图把方方面面拢在一起以托长远的结构,看起来合理,实则脆弱而充满变数,势必出现毛泽东担心的团结问题。因为以老一代革命家为代表的党内健康力量和“四人帮”之间的矛盾,根本上很难调和。

果然,到1974年,以老干部为代表的党内健康力量和“四人帮”的斗争公开化了,一会儿是邓小平赴联大的风波,一会儿是“风庆轮事件”。到这年底,围绕四届人大的人事安排,“四人帮”更是动作不断,还派王洪文到长沙向毛泽东告状,从而使毛泽东不得不对这两拨人的优长作出比较,在使用上再次面临选择。

《毛泽东年谱(1949—1976)》详细披露了这年12月23日至27日毛泽东和周恩来、王洪文在长沙的谈话内容,主要涉及四届人大筹备工作和人事安排。毛泽东和周恩来心里都清楚,两人都老病缠身,来日不多,这或许是他们生前最后一次人事安排了。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你的身体不行了,我也不行了,叶帅也不行了,康老也不行了,刘伯承也不行了,朱德也不行了,难啊。”(《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第562页。)“难”在哪里呢?难在人事安排的紧迫性和复杂性,需要慎重;难在这次安排涉及两人身后的政治格局和走向,需要把领导层人员的特点分析清楚,还要表明态度,有些话就需要说得透底直率一些。于是,毛泽东在谈话中第一次提出“四人帮”这个概念,对他们表示强烈不满,分别让江青和王洪文作检讨,不让江青组阁,只让她研究国际问题,让张春桥管党务(而组织工作另由纪登奎负责),姚文元管宣传出版。在老同志方面,毛泽东坚持朱德拟任委员长,副委员长中董必武、宋庆龄排在前面;尽管周恩来已经病重,毛泽东毫不犹豫坚持:“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这个职务非周莫属;他还讲,“国务院的工作要能办事的”,周恩来生病期间,“国务院的工作由小平去顶”;再次明确,邓小平担任党的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参见《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6卷,第562、563页。)

此番安排,看起来是不弃鸣响不已的“瓦釜”,心底里却更为期待和倚重音雄韵厚的黄钟大吕。毕竟,党和国家当时面临的纷繁复杂的艰难局面,还是要靠“能办事”且久经考验的老干部才撑得起来。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赵晶)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毛泽东纪念馆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