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昌
党员的忠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
延安时期,时任中组部部长的陈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中央“大量的发展党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陈云还在百忙之中亲自撰文,专题论述党员对党的忠诚问题。这表明陈云已把忠诚看成了党的建设的基础性问题。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陈云更把对党忠诚与否问题上升到党性的高度。他认为,党的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教育和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的教育。提高共产党员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党的建设上的一个根本问题”。(《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41页。)
如果把党的建设看成一个系统工程,党员的忠诚则居于基础性地位,它决定着系统运行的结果。陈云当年强调党员对党忠诚,是为了党能够在动荡严苛的历史环境下保持自身纯洁性。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应该包含这样几层意思:一是内容无死角,从严治党将贯穿到“一条主线、五位一体”党建布局的方方面面;二是严治全覆盖,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三是结构系统化,从严治党不是头疼医头、零打碎敲,而是要从系统化出发形成一个严治体系,使各种严治举措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四是运行常态化,告别周期性的忽高忽低、时紧时松,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从全面从严治党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看,党员的忠诚就是关键点。全面从严治党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在这三个基本目标之间,忠诚是处在决定性地位的。忠诚是“干净”的思想基础。只有对党忠诚的党员领导干部,才会事事处处想到党的纪律和自己所作所为对党的影响,才能够自觉保持自身的干净。忠诚是担当的动力来源。党的领导干部都应该具有担当的情怀,不能平平庸庸混日子。但是担当也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首先,担当是要付出的,按部就班,不耗费精力,不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心血,是谈不上担当的。其次,担当是要冒风险的,要担当就要负起责任,就要有“出了问题我顶着”的豪迈。只有那些对党忠诚,为了党的事业甘愿牺牲自己的党员领导干部才能够做到。
党员对党忠诚与否,既体现着政党的品格,也展示着党员个人的品质。所以,陈云明确指出,如果“党员可以说假话”,可以欺骗自己的组织,又怎能不让群众怀疑这个政党会欺骗自己从而不信任这样的党组织?正如陈云所言,这样的政党“决不能被人民信任而成为人民的领袖”。(《陈云文选》第1卷,第201页。) 结论是,党员对党忠诚,不一定都会提高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但如果自己的党员对党就不忠诚,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虚伪对党,这样的政党在群众眼中,必然形象不佳,不会有多少吸引力和影响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