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民
“两弹一星”与核电站
“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在回忆研制“两弹一星”的艰苦历程时说:“100多年来外虏侵略的历史,在中国人的心中结下了太深的国防情结,过去那个有国无防的中国给中国人留下了太多的痛苦回忆。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懂得,若不想叫那样的历史重演,就不能只打造自家的围栏,而必须掌握具有威慑力的战略武器,并且越早越好,因为没有人会等你填饱肚子后再来打你”。他还说:“我想,对这一点体会最深刻的莫过于毛泽东了,所以毛泽东才深有感触地说出这样的话:实践证明原子弹还是要有一点的,有一点就比一点没有好!”
而最能理解毛泽东的也莫过于周恩来了。196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下达了加快原子弹研制的《关于成立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的决定》。中央专委由周恩来总理、7位副总理和7位部长组成,周任主任。在他的高效组织指挥下,生产科研和建设中的100多个重大问题及时得到解决。1964年9月16至17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九次会议,根据对国际形势的估计,提出早试和晚试两个方案。会后,报请毛泽东批准。毛泽东说: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就早试。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在10月16日实验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周恩来指示氢弹研制要加快。1967年5月9日,他主持召开第十八次专委会,全面审查了氢弹试验的准备工作。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人民和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再一次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之中,在国际上又引起巨大反响。国际舆论认为“这是中国核武器发展中的一个质的飞跃”,公认中国已进入核先进国家行列。
“两弹一星”,惠泽中华。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88岁的“氢弹之父”于敏获得了201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是在人民大会堂,习近平于2015年1月9日亲自为于敏颁奖。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当年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没有周恩来的亲自组织指挥,没有以于敏为代表的那代人的伟大付出,我们的改革开放历史还不知道会怎样书写。
当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制造”,除了高铁,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国的核电站。2015年10月习近平访问英国之际,英国政府决定引进中国的“华龙一号”。同年底,中国核工业集团与阿根廷政府签署了“华龙一号”出口合同。周恩来当年提出的“我们必须要掌握原子能”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早在1955年1月31日,周恩来就发展原子能发表了长篇谈话,他指出:“现在是原子能时代,原子能不论用于和平或者用于战争,都必须懂得才行。我们必须要掌握原子能”,“我们要认真地进行工作,积极促进原子能的和平利用”。
“两弹”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军事的威慑力,基本解决了不挨打的问题。周恩来从国家全局和核工业发展出发,于1970年2月8日提出,不光要搞核爆炸,而且要搞核电站。7月16日他又指出,上海和华东地区从长远看,解决电力要靠核电。在12月举行的一次专委会上,周恩来听取了上海市研制核电站的汇报后指出:第一是安全,无论多好,出事故,伤人不行,安全第一。第二是实用,要有发展前途,不能搞起来将来不能用。第三是经济,如果为了安全,开始为了试验,费用多些是可以的。材料都用国内的,自力更生。具体方案可以百花齐放。1974年3月底到4月中旬,周恩来主持了最后一次专委会。会议第一项议题,就是审查上海市代号为728工程的核电站(即秦山核电站)的建设方案。周恩来虽然没有看到其建成,但他为首座核电站倾注的大量心血将永远为后人记取。他提出的“安全、实用、经济”、“自力更生”,对我国的核电事业发展将有长期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