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伟大的历史转折——纪念中原突围胜利70周年

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2016年06月26日14:11   来源:湖北日报

原标题:伟大的历史转折

在举国上下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恰逢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一个战役——中原突围胜利70周年。

70年前的1946年6月26日,发生于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镇的中原突围,是一次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正如当年参与指挥中原突围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前国家副主席王震所指出的那样,中原突围“是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起点,埋葬蒋家王朝的光辉开端。它以迎击国民党军队发动全面进攻的首战壮举,为‘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开创了奠基伟业,在我党我军和我国革命战争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光辉历程

中原突围的光辉斗争历史,从广义上讲,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一是三军会师,战略坚持。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饱受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迫切希望停止战争,建设家园。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依仗美国政府的支持,企图通过发动新的内战,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民主力量,继续维护其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建立和平、民主、独立、富强新中国的主张,并针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倒行逆施,确定了“针锋相对,寸士必争”的方针,竭力把中国引向光明。

在这场关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命运与前途的生死较量中,以湖北为中心,地跨鄂、豫、皖、湘、赣5省边地区的中原解放区,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

中原解放区,是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中国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的艰难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创立的一块重要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它纵横9万平方公里,人口1300余万。从这里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四军第五师,拥有5万正规军和30万民兵的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中抗击了15万日军和8万伪军,为夺取中原敌后抗战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这里成为全国解放区的前哨阵地。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要将其大量军力从西南投送到华东、华北、华中和东北前线,必先夺取中原。而新四军第五师雄踞于此,便成为国民党军调兵遣将的重大障碍。

正因如此,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起,蒋介石就调集其5个战区20多个师及9个游击纵队的兵力,率先围攻中原解放区,侵占了中原解放区大片地区。一时间,中原解放区上空,黑云压城,弥漫着内战阴霾。

为阻滞国民党蒋介石内战的步伐,中共中央决定加强中原地区的战略力量。1945年九十月间,中共中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命令王震、王首道率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自粤北返,王树声、戴季英率八路军河南(嵩岳)军区部队从豫西南下,与李先念、郑位三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会合。10月下旬,“三大主力”及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八团,在桐柏山地区胜利会师。随即,组建中共中央中原局和八路军、新四军中原军区。中原局以郑位三为代书记;中原军区以李先念为司令员,郑位三为政治委员,王震、王树声为副司令员。中原军区下辖3个二级军区和2个野战纵队,全军6万余人。中原军区组建后,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7个大的战略区之一,是镇守解放区大门的一支战略“铁拳”。

对于中原军区的组建,国民党军事当局忧心忡忡。蒋介石为扫除进军华东、华北和东北解放区的障碍,陆续调集30余万军队,将中原军区部队重重围困在以礼山(今大悟)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100公里的狭小地带,并构筑6000余座调堡,企图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将中原军区部队一举包围歼灭。

从抗战胜利至1946年6月,新四军第五师和此后组建的八路军、新四军中原军区部队,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以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中原战略要地进行了10个月的战略坚持,将国民党30余万军队牢牢牵制在自己周围,使其无法东进、北上,从而为兄弟解放区部队作好迎击国民党军全面进攻的准备,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二是分路突围,战略转移。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认为其内战部署就绪,遂密令刘峙统一指挥第五、第六绥靖区30余万部队,计划于6月22日起展开行动,7月1日发动总攻,48小时内将中原军区部队“一举包围歼灭之”。

面对强敌,中原局、中原军区领导人沉着镇静,运筹帷幄,缜思断行,作出了主力分南、北两路向西,其他部队在东、西、北线配合行动的战役部署。6月23日,毛泽东亲拟电文,以中央军委名义电示郑位三、李先念:“所见甚是,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6月26日,国民党军兵分4路,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八路军、新四军中原军区部队,根据中央批准的作战计划,奋起展开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战役,由此拉开全国解放战争的帷幕。

为出奇制胜,中原军区首长令皮定均等率领第一纵队第一旅,在宣化店以东泼陂河、白雀园一带阻击敌人,同时穿梭佯动,造成中原军区主力向东突围的假象;张体学等率鄂东独立第二旅,在宣化店以南佛塔山、河口一线阻击敌人,同时以精悍部队秘密进入宣化店,上演“空城计”,迷惑在宣化店的美蒋谈判代表。在一纵一旅、鄂东独二旅的成功掩护和江汉军区、河南军区部队的有力策应下,中原局、中原军区首脑机关及主力部队,于6月26日夜“金蝉脱壳”,隐蔽撤离宣化店和各自驻地,踏上中原突围的漫漫征程。

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率领由中原局、中原军区首脑机关和第二纵队主力组成的北路军,精确选择突破地点,抢在7月1日国民党军发动总攻之前,从柳林至李家寨一线强越平汉铁路封锁线,一举突破敌之内层包围圈。随后,以神速、机动的行动,横穿桐柏、大洪山地,跨越豫西平原河网,在淅川等地强渡丹江天险,进入豫鄂陕交界地区。7月中下旬,经郧县南化塘、鲍鱼岭,商南东赵川、梁家坟等地生死鏖战,数度冲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进入陕南商山腹地。

王树声、刘昌毅、张才千等率领由第一纵队第二、第三旅、第十五旅主力组成的南路军,在孝感王家店、卫家店一线血战竟日,冲破国民党军的“立体封锁网”,继而从钟祥、宜城流水沟、雅口等地强渡襄河,并在谷城石花街痛击阻截之敌,于7月下旬挺进武当山区。

罗厚福、文敏生、李人林等率领江汉军区部队,从安陆桑树店等地先行向西突围,连克国民党军占驻的宜城、南漳、保康、竹山4座县城,直指川东北地区,后根据中央指示,进入武当山区,与中原军区南路军会合。

黄林等率领河南军区部队,在随北地区积极行动,从北面策应主力西进,而后奉命随北路军侧翼向西突围。该部在泌阳羊册巧夺敌粮仓,奇袭敌辎重车队,经豫西二郎庙、九条岭、桑坪等地激战,冲破国民党军的堵截,进至伏牛山地区,后汇入北路军战斗序列。

担负掩护任务的第一纵队第一旅,在完成“声东击西”的佯动任务后,先是藏兵刘家山,而后飞跨潢麻公路,强越大牛山,突破青风岭,抢渡磨子潭,横穿皖中平原,冲破国民党军在津浦路上的阻击,于7月中旬胜利地入苏皖解放区,加入华东野战军序列;鄂东独二旅,在完成上演“空城计”、掩护主力撤离驻地的艰巨任务之后,分路在大别山腹地穿插突围,于7月中旬胜利到达岳西冶溪河地区。该部后根据中央电令,又杀回大别山地区,坚持敌后游击斗争。

至1946年7月底,中原军区各路、各支突围部队,均冲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实现伟大战略转移。在历时36天的突围战役中,中原军区5万(突围前转移和复员约1万人)英雄儿女,以无比的毅力,英勇奋战,顽强拼搏,彻底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的图谋,夺得了解放战争首战的全面胜利。

三是转战外线,开辟新区。

中原突围战役后,中原军区部队又根据中共中央新的战略部署,在鄂、豫、皖、川、陕广大地境内开展游击战争,继续在解放区外线牵制敌人。从1946年7月下旬开始,中原军区部队开始以陕南、鄂西北为中心,创建了豫鄂陕、鄂西北两个革命根据地,并在大别山、大洪山、桐柏山等地燃起敌后游击战争的熊熊烽火。在发动和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艰苦岁月中,中原军区部队面对严重的敌情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继续牵制了国民党军14—24个旅的正规军和大量保安团队,为兄弟解放区部队胜利度过战略防御期、为推迟国民党军进攻延安、为争取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早日到来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7年夏,当全国解放战争进入到战略反攻阶段后,参加中原突围的各路各支部队,又纷纷汇入战略反攻的洪流中。“江汉飞传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陈毅诗:《吟反攻形势》)当年从中原突围出去的英雄部队,又成为解放湖北、解放全中国的一支支劲旅,为新中国的诞生再建新功。

二、重要贡献

中原突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处于重要转折关头演出的一场艰苦卓绝而又波澜壮阔的历史活剧。八路军、新四军中原军区部队,为中国革命、尤其是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彪炳千秋的历史贡献。

第一,政治上揭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虚伪本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维护其阶级利益,维持其独裁统治,急欲通过发动新的内战来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但是,由于国际国内舆论一致呼吁和平、反对内战,加之当时国民党主要军力集中于西南地区,向全国布兵尚需时日。因此,蒋介石玩起两面派手法,一面三电延安,邀毛泽东赴渝和谈;一面暗渡陈仓,在美国政府支持下调兵遣将。

中国共产党忠实代表人民的意愿,尽全力争取和平。毛泽东置生死于度外,毅然亲赴重庆谈判。但国民党蒋介石罔顾中共的巨大诚意,执意坚持其反动立场。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不得不以革命的两手来应对国民党的反革命两手,一面从军事上加紧应对内战;一面从政治上同国民党展开谈判斗争,揭露国民党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虚伪面目。

中原地区是国共两党进行政治斗争的主战场之一。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停战协定。中原军区部队恪守停战令,以宣化店为中心停止待命。而国民党军却加紧对中原部队实施围困。从1月10日至4月13日,国民党军进攻中原军区部队共225次,侵占城镇124处,打死打伤中原军区部队3000余人。对此,中原军区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舆论攻势,以大量铁证如山的事实揭露国民党军“假和谈、真内战”的面目,从而迫使国民党军与中原军区先后签订或达成了《罗山协议》《吕王城协议》《应山协议》。

进入5月,中原局势又骤然紧张,国民党军密谋于5月5日至9日对中原军区部队实施“闪击”。当中共中央和中原军区获此可靠消息之后,立即发表严正声明,指出“现中原形势异常紧急,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一个极端严重足以牵动大局的问题”。周恩来紧急约见“军事三人小组”美方代表马歇尔、国民党代表徐永昌,指出“中原军区新四军、八路军计有6万之众,如国民党反动派敢于进攻,破坏停战协议,以致全国糜烂,其全部责任当由国民党负之”。

在周恩来的再三敦促下,“军事三人小组”决定前往宣化店视察调处。5月8日,周恩来偕美蒋谈判代表及40多名新闻记者抵达宣化店。在调处会议上,李先念、王震以大量无可争辩的事实,历数国民党军破坏和平、违约进攻的逆行,使美蒋代表无言以对。10日,国共双方在汉口签订了制止中原内战的《汉口协议》。《汉口协议》是中原部队在反内战、求和平的政治斗争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然而,停战谈判毕竟只是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的一块“遮羞布”。1946年6月,当国民党蒋介石认为其内战时机成熟之后,便公然撕毁停战协议,于6月26日悍然向中原军区部队发动大举围攻。中原大地隆隆的炮声,终于彻底剥去了蒋介石反动集团的和平伪装。

第二,军事上彰显了人民解放战争正义战争、人民解放军正义之师的强大力量。

当战争爆发之时,国际国内进步舆论,对于中国共产党能否取得战争的胜利都表示出极大担忧。而这种担忧是有着充分理由的: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约430万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只有127万人,双方兵力比为3.4:1。国民党军队接收了侵华日军的大部分装备,而且拥有美械装备的40多个师;人民解放军装备老旧,人力物力补充基本依靠战争缴获和解放区人民供给。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是挺起胸膛迎接挑战,还是束手就擒坐以待毙?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蒋介石!毛泽东进而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豪迈地指出:“蒋介石和他的支持者美国反动派也都是纸老虎。”

英雄的八路军、新四军中原军区部队,以中原突围的光辉斗争实践,完美地诠释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科学论断。

中原突围战役之前,蒋介石对消灭被围困已久的中原军区部队信心十足,认为其不过瓮中之物、盘中之餐,甚至在大举进攻中原部队之前便公然对外宣称:“未来48小时之内,国军将有惊人之举。”然而,使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惊人”的不是国民党军重演“皖南事变”,而是中原军区部队冲破国民党军的铁壁合围,以保存4.2万人、歼敌1万余人的战绩,胜利实现战略转移。

中原突围战役的胜利,为全国解放战争赢得了“开门红”,不仅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内战部署,给蒋介石“以极大震动与困难”,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全国解放区军民打败国民党蒋介石的信心与士气。1946年7月上旬,中共中央适时调整原拟的南方战线作战计划,决定“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据此,华东野战军发起苏中战役,取得了七战七捷的胜利;晋冀鲁豫野战军向陇海路东段出击,取得定陶战役的胜利。9月12日,《解放日报》以《蒋军必败》为题发表社论,指出中原突围、苏中战役、定陶战役“这三个胜利,对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

第三,战略上牵制了国民党军有生力量,极大地支援了兄弟解放区军民的反内战斗争。

在中原突围及其前后的战斗历程中,中原军区部队大部分时间里处于战略牵制地位,担负着战略牵敌的重任。以李先念等为代表的中原军区广大指战员,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战略部署,勇于担当、敢于牺牲、顾全大局,为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从1945年8月抗战胜利至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中国正处于由抗日战争到全国解放战争的过渡时期。中原军区部队为迟滞国民党军向解放区进军的步伐,放弃进入华东、华北兄弟解放区的机会,在中原战略要地顽强坚持斗争达10个月之久,牢牢拖住国民党军30余万兵力,为兄弟解放区作好迎击国民党军全面进攻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决计以围攻中原军区部队为起点,发动大规模全面内战。在“黑云压城”的危急关头,中原军区部队仍着眼大局,作出了有利于全局的突围战役部署。在中原突围战役中,中原部队集战略转移与战略牵制重任于一身,“四面开花”,不仅保存了力量,而且牵制了国民党军32个旅36万人的兵力,赢得了解放战争的首战胜利,争取了战略全局的主动。

当中原军区部队冲出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即将进入陕甘宁边区之际,中共中央根据全国战局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中原军区部队改变原定战略转移终点,在鄂、豫、皖、川、陕广大地境内,在解放区外线继续牵制敌人,配合内线部队作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原军区部队以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投入战斗,创建了豫鄂陕、鄂西北两块敌后根据地,并在大别山、大洪山、桐柏山等地,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游击战场。在创建根据地和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过程中,中原军区部队以顽强的毅力,经受了种种难以言状的困难考验,以自身的重大损失,继续牵制了国民党军大量兵力,推迟了国民党军进攻延安的时间,同时为其他解放区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中原军区部队发挥的重大战略牵制作用,当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就曾给予高度评价。1946年5月上旬,周恩来在宣化店对中原军区指战员们说:“你们支援了东北战场,也配合了华北战场。在这场斗争中,你们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你们都立了大功。”10月,毛泽东在《三个月总结》中指出:“过去3个月内,我中原解放军以无比毅力克服艰难困苦,除一部分转入老解放区外,主力在陕南、鄂西两区,创造了两个游击根据地。此外,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作用。”1947年12月,刘伯承、邓小平在光山苏家河接见部分参加中原突围的干部时指出:“没有一年前的中原突围,也不会有一年之后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当年的这些论述,是对中原部队光荣战斗历史和贡献最客观、最全面的评价,是历史的结论。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沈王一、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