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国喜:用好延安精神这部教材

2016年07月25日07:51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用好延安精神这部教材——访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国喜

延安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当前形势下同样需要,并且要发扬光大。

记者: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党在延安13年的光荣奋斗史,以及孕育出的延安精神和优良作风,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永恒教材。请您先介绍一下,延安干部学院是如何“用好这笔财富、用活这部教材”的?

李国喜:继承、弘扬延安精神是学院肩负的神圣使命,也是办学的立身之本和特色所在。学院开办以来,一直以弘扬延安精神为己任,努力把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体现到工作各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资源转化上。通过多种形式,把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转化为教学培训资源。针对革命旧址资源,坚持“两个转化”的思路,即把旧址旧居转化为干部教育的新课堂,把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干部教育的新教材,建立了80余个现场体验教学点;针对历史文献资源,实施“文献延安”项目,收集延安时期报纸、老旧图书等7万余册,初步形成了“特色馆藏”;针对红色记忆资源,实施“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项目,并制作编辑了《抗大》《南泥湾》等教学专题片和配套教材。

二是体现在课程开发上。紧紧围绕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和延安精神,结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干部学习培训需要,开发课堂讲授、现场体验和社会实践三大类课程。目前,共有各类课程200余门,逐步形成了主题明确、布局合理、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等课程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精品课程,《〈中国共产党章程〉解读》《弘扬整风精神,加强作风建设》《张思德精神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讲演》等课程受到广大学员普遍欢迎,成为培训单位“必点课程”。

三是体现在教材编写上。把教材作为学员学习延安精神的有效载体,围绕课程建设和教学需要,编写了40余本各类教材。其中,《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在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中被评为精品教材,《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等被评为优秀教材。

四是体现在研究交流上。注重吸收全国优质研究资源,不断深化对延安精神的研究交流。开办以来,共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及其当代启示”等14项课题获准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有关方面联合举办的“纪念党的七大召开 70周年”等系列学术研讨会,以及以“挖掘革命传统资源,打造党性教育品牌”等为主题的4届党性教育“延安论坛”,都为深入研究延安精神搭建了重要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研究力量,2015年,学院又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西北工业大学合作共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

记者:延安干部学院始终聚焦党性教育,可以说党性教育是延安干部学院的最大亮点,您认为延安干部学院的党性教育有哪些特点?

李国喜:学院是党的干部院校,“学院姓党”是办学的根本原则和根本遵循。无论党校还是干部学院,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都是主业主课。目前,全国各类院校普遍依托革命历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从教学模式上来说,学院与其他院校并无本质区别。但是,我们仍必须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这也是赵乐际同志对学院办学的一贯要求。学院的“特”,主要还是特在延安,就是要做好“革命圣地”“精神家园”这篇文章。

一是教学设计有特色。教学设计注重把贯彻中央要求与发挥办学优势相结合,一方面使学院教学主题突出、主线明确,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干部健康成长来开展,另一方面又让学员感到在这里学习中央精神有“延安的味道”、实践的味道。今年,针对中央部署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院在主体班次设置“党章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学模块,确保占到20%的教学比重。围绕学习党章,学员到学院第一课,就是在宝塔山重温入党宣誓,在四·八烈士陵园向革命先辈敬献花圈,首先强化党员意识,再听取党章解读专题课程,实现了感性和理性的有机统一。

二是教学内容有特色。把延安丰富的历史、精神宝藏作为党性教育基础内容,促进广大党员干部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比如,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理论成熟的重要时期,在延安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理论成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159篇文章有112篇都是在延安的土窑洞里完成的,党的其他领导同志也撰写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学院把原著导读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开发了《〈实践论〉〈矛盾论〉导读》《〈新民主主义论〉导读》等系列课程,学员普遍反映在历史发生地、理论诞生地学习理论,感受更加深刻。

三是教学方法有特色。现场体验是学院教学的突出特色,之所以效果良好,就是因为面对一孔孔窑洞、一件件文物,更能睹物思人、融入氛围。在“全面讲解+专题讲授”基础上,学院进一步深化现场体验教学,开展综合性教学体验活动。比如,开展“重走转战陕北路——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教学体验活动,既有在旧址的专题讲授,又有徒步体验,还有集体学习和党小组活动,大家边走边学、边思边悟,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是文化氛围有特色。赵乐际同志反复强调,学院文化要体现共产党人的精气神,形成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应有的政治品格和风骨气韵。走进学院,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延安精神,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文化品格和优良党风院风扑面而来,这也是学院特色的重要体现。

记者:刚才您谈到,现场体验是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的突出特色,确实,许多学员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延安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让他们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怀、担当、风范,对他们在党性上引发的触动是震撼性的。那么您觉得党性教育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不仅能够震撼一瞬间、激动一阵子,而且能够铭记一辈子?

李国喜: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的终身课题,是一个反复巩固、持之以恒的过程,党性修养没有一劳永逸。从本质上讲,党性教育属于价值观念的传递,具有难以针对、难以深入、难以保持、难以评价等特点。如何增强党性教育效果,是各类干部培训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学院在这一方面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

一是增强情感认同。党员干部既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也是生活在具体环境中、具有基本社会属性和利益诉求的个体。如果一味脱离实际、脱离人性讲党性,就容易出现一些干部在教育过程中听了感动、难以行动,对别人适用、对自己不适用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立足学员生活实际来解读老一辈革命家的生动故事。比如,在王家坪革命旧址开展的“父子情深”现场教学,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待革命领袖与子女之间的感人故事,引出领导干部严格教育子女、树立良好家风的问题,引起了学员的强烈共鸣。在枣园革命旧址学习张思德精神,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融解到一件件具体的小事中,和当前一些热点案例联系,激发了学员的身同感受。

二是注重理论提升。价值观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之上的,只有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党性教育效果才能真正深入持久。在教学中,学院也注重引导学员挖掘延安历史和延安精神中的规律性内容。比如,把党章演变和我们党所处的历史环境、阶段性目标联系起来,让学员从历史高度、理论高度理解为什么要尊崇党章;把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联系起来,让学员把握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强化理论自信的思想自觉;把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联系起来,让学员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

三是延伸培训效果。2009以来,学院在计划内班次组织开展训后延伸“三个一”活动,要求学员培训结束后向班子成员汇报一次学习成果,在本单位、本系统主讲一堂党课,组织开展一次交流研讨。2016年上半年,学院在十多个班次中发放《训后“三个一”活动倡议书》600余份、光盘700余张。活动得到了广大学员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省部级干部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厅局级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县委书记党性教育培训班等班次学员纷纷讲党课、谈体会,主动传播延安精神,实现了学员向教员、阶段性学习向长期学习、个人受益向群体受益、院内培训向全社会辐射的转变。

记者:刚才您从三个方面谈了如何增强党性教育的效果,我觉得谈得很深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可以说现在与过去相比,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您认为在党性教育上,如何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延安精神焕发出时代的光芒?

李国喜:延安精神虽然永不过时,但要更好地发扬光大,同样要适应于当前经济社会新发展、干部教育培训新要求、干部队伍结构新变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学院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一是把延安精神寓于实践。让学员在生动的实践中深刻领会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进一步探寻用延安精神推动工作的着力点。一方面,我们让教师走出去,研究制定教师挂职锻炼、社会调研制度,解决教师与学员实践经验不对等的问题。目前,正在着手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建立教师社会实践调研基地。另一方面,我们让领导走进来,制定学院《领导干部上讲台实施办法》,面向全国邀请优秀领导干部、基层先进党员与学员交流工作经验,畅谈心得体会。同时,学院还创新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推进“服务式”教学,让学员在服务地方过程中增进与群众感情;探索开展“访谈式”教学,开发了《瑞辉暖夕阳,丹心映红旗——访谈全国道德模范杨瑞辉》等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把握适应干部学习特点。当前,干部队伍结构、干部知识结构、学习特点和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学院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充分发挥学员学习的主体作用。为此,学院努力贯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精神,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大力开展研究式、互动式教学,形成了“专题讲授+交流答疑”“分段式讲授+主题发言+教师点评”等教学模式;深化案例式教学,与人民日报、人民网合作,面向全国征集群众工作典型案例,建立了教学案例库,开发了《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思考》《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风险和挑战案例分析》等课程,并编写了有关案例教材。针对年轻干部,我们还组织开展辩论式教学,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大家进一步深化了对有关问题的认识。

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面对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学院着力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拓宽延安精神的传播渠道。比如,针对书籍资料不够集中、不便查找、不够生动的情况,我们开发了教辅电子读本“延安红本”,把延安时期的书刊、图片、影音、旧址旧居资料等内容融为一体,实现了在线阅读、视频教学、远程授课、上网交流等多种功能。今年,在共产党员网开设了“延安微课堂”,推出“党章史话”党史知识栏目,让更多党员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党章的演变历史。(戴菁)

频道精选


中央政治局等中央主要领导机构历史演进

毛泽东眼里的“毛泽东”

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毛泽东的父母如何深远影响他的一生

大别山走出的哪位红军战士成为优秀外交家

毛泽东一生中如何慨然面对生死问题

土地革命时期重庆走出哪十位红军高级将领

(责编:杨文全、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