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

80年来外国学者笔下的红军长征【2】

姜廷玉 卢毅

2016年10月17日08:28    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资料

长征人物素描(之二)

吴东峰

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在长征途中被称为“长征四老”。

和蔼可亲,沉着稳健——董必武

董必武长征时四十八岁。红军女战士危秀英回忆,董必武和蔼可亲,沉着稳健。长征之初某日黄昏,他们头戴一束束树枝作为伪装,集合在山坡上开会,董必武正在讲话。一架国民党飞机飞过来,扔一炸弹,落于附近大约六米以外的地方,没有声响。人皆惊慌而董则走向弹坑看看,又抬头看看,然后对大家说:“马克思在捉弄敌人,炸弹没有爆炸。”接着,又泰然自若地继续讲话。

白发童颜——林伯渠

林伯渠长征中戴着很深的近视眼镜,肩上背一袋麦子。不管黑夜和白天总是看见他左手提着一个马灯,右手执一根手杖。在等待渡河的岸边,他向红军战士讲辛亥革命的故事,饥寒交迫的战士围着这位老人凝神地倾听着,直到渡河为止。

常讲历史故事——谢觉哉

谢觉哉年长于董、林两岁,和他们一样,随红军长征时都在中央休养连,当时只穿一身破旧棉袄,背个破挎包,里边就只有几本书、放咸盐的破纸烟盒和碗筷。他们每走到宿营地都累得不想动了,找把稻草就躺在地上休息,可是谢老还常给大家讲历史故事,如“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诸葛亮过大渡河,清朝“大金川战役”等等,鼓舞大家的情绪。

教书先生——徐特立

已是58岁的徐特立,作为教书先生,穿惯了长袍,长征途中仍不改此穿着。只是这件长袍经过一年的磨损,补丁又增加了不少,加上头顶一个缝制粗糙的军帽,手拄一杆红缨枪,真有点文不文,武不武,给人以“不伦不类”的感觉。

徐特立拾得一块破红布自己缝作裤子穿着,身着一烂破皮袍,手持一根木杖,肩膀还背上八斤炒麦子干粮。常常听到他向一般军官问:“今天是否有仗打?没有封锁线吗?”他看见因病落后的人,一定停住脚步用湖南的口音说:“同志!努力跟上呀!快到宿营地了。”战士们听到他老人家慈爱的声音,莫不兴奋起来。

(资料来源:《张宗逊回忆录》、杨定华著《雪山草地行军记》、《红军女英雄传》)

外国政要眼中的长征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说: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蒋介石斗争了十几年,经过长征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是可喜的历史事件。”

●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说:

长征“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说:

“中国共产主义者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冲破蒋介石的包围,在北上抗日的旗帜下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中国共产主义者北上抗日的滚滚洪流,在中国大陆蓬勃开展的抗日救国运动,也为包括东满在内的满洲地区朝中两国共产主义者的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曾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著名学者布热津斯基认为:

“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而言,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的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姜文)

上一页
(责编:常雪梅、谢磊)
相关专题
· 专题资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