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分享到:

学习王昭同志先进事迹 忠实践行党的宗旨【2】

——纪念王昭同志诞辰100周年

2017年07月20日15:56    来源:青海日报

原标题:学习王昭同志先进事迹 忠实践行党的宗旨
 

王燕生:一片丹心昭日月—— 追忆父亲王昭

(节选)

父亲是一个有锋芒、主张鲜明、疾恶如仇、雷厉风行、办事果决的人。尤其对损害人民利益,贪污渎职、结帮营私之人,决不手软。即使面对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他也毫不畏惧,为此收到一些匿名恐吓信,他总是一笑置之,面对歪风,从不考虑个人安危得失。在一次全省三级干部会上,他扶案而起,把自己的帽子摘掉扔在桌上(他平时有戴帽子的习惯),斩钉截铁地说:“为了刹住歪风,纠正错误,就是摘了我的‘乌纱帽’我也心甘情愿”显示他不屈不挠的决心和勇气。而后几件典型贪污受贿案得到揭发处理,使一些部门长期违法乱纪的问题得到解决,党风开始好转,全省工作一步步走向正轨。

他针对一些奉迎上司、罔顾人民群众疾苦的现象说:“我们不能把群众当阿斗,只要他们提出的方法有利于摆脱贫困,我们就要认真听取,大胆研究,该采纳的就采纳。”他自己首先带头去到农牧区体察民情,“只有我们冷,才能想到群众身上衣服少,只有我们饥,才能想到群众的肚子饿,不亲身体察群众的疾苦,怎能积极去解决他们的困难!”当时青海农村的生活十分艰苦困难,他下乡住在老乡又窄又小、拴着牲口的南房,天气寒冷,被头结了一层冰,天亮时两只脚都是凉的。房东大娘要把自己的住房让给他,他说:“你们一家三代,住得不宽敞,我住哪里都一样。”后来有人告诉房东阿奶,他是省里的省长,这位年近古稀、世代受苦的老人开始不相信,继而十分惊奇,半天讲不出话来。难道这个衣服打着补丁、抬石头拣最大个的,推车赛过小伙的老汉会是像马步芳一样大的官?当离别的时候,群众依依不舍地说:“你住在我们这贫家寒舍,没吃我们一顿白面片,真过意不去。”他回答说:“我们下来就是为群众办事,你们能住,我们也能住;你们能吃,我们也能吃,我们是一家人。”这是他的心里话。他经常教育干部:“今天我们这些人能够幸存下来,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是当年群众保护我们的结果,现在我们掌握政权,不能忘了过去,忘了群众。”不知从何时起,青海各族人民不再叫他王书记而称他“王青天”,这一称呼很快传遍西北数省至今,一提“王青天”就知道是指王昭。这在近代史上极为罕见。在“文革”最困难的日子里,造反派责问这些贫苦的农牧民,他是反革命,为什么叫他“王青天”?得到的回答是:“王书记来青海做了好事。”“派来王昭,王书记帮我们吃饱了肚子。”“救了我们的全家。”“他在最困难的时候来到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吃青稞面糊糊,一块吃洋芋,和我们同住一间房,同睡一条炕。我们拉肥,他铲粪。我们平地,他打灰。我们干啥他干啥,这样的领导,我们没见过,我就说青海来了‘王青天’!”

(作者为王昭之子,北京理工大学高级工程师) 

张永黎:王昭和平安的故事

(节选)

在海东市平安县的档案馆里,有这样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中年男子在地里手拿铁锨正和另一男子交谈,这名中年男子就是时任省委第二书记、省长的王昭。

1963年,王昭带领151名厅级以下干部组成省委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工作队在平安公社进行社教试点工作。

当时有洪水泉十几个大队地处40里长的一道山梁上,海拔达3000米,比湟水谷地高1000米,大部分村落干旱缺水,人畜饮水靠窖里积的雨水供应。当地有句民谣: “洪水泉,洪水泉,三年两头旱,又缺柴又缺面,窖水苦水没法咽。”可见当时的生活有多么艰难。

王昭和工作队的同志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来到了最困难的北岭大队。在社员郭丁元家,王昭一边听梯田种黑刺的情况,一边喝着苦涩的窖水。听完汇报后,王昭给大家讲了治山的道理,并把这里的山地和自己老家河北的山地做比较,教育大家要因地制宜,发动群众自力更生与困难做斗争。

当时的北岭大队有40来户人家200余人,有近70%的人家粮食不够吃,大部分吃的都是青稞面和豆面。那天中午,郭丁元的爱人烫了清油白面饼子招待客人,王昭很是过意不去,他让秘书给郭家留了5元饭钱。

吃过午饭后,王昭和其他同志沿着山坡梯田视察,边走边看边商讨,一直绕过村北几个山头,爬上了山梁……

1963年6月中旬,王昭和几名干部来到平安公社上庄大队,住进了当地生活最贫苦的贫农王登军家,潮湿阴暗的屋子里连个土炕都没有,王昭和工作人员找了几块木板支起了一张床。王家没有好麦子,只有芽麦子面捏成的芽面疙瘩,王昭说:“这怕是农民最好的饭食哩,不来农村,怎能吃到呢?”

王昭和工作队的同志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慢慢地,大家的心走到了一起,当地群众有啥事都愿意和王昭说一说。平日里,王昭和他们一起干农活,和大队、生产队干部去田间查看庄稼,和他们在洋芋地里锄草,边干活边给他们讲革命道理,讲党的政策,启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

大红岭山高坡陡,住在这一带的农民生活十分困难,王昭来了以后,得知沈家大队的东山有八片山洼地块可以开垦的消息后,便徒步登上了大红岭高山,与公社、大队干部实地考察,共同研究开垦这一带山洼坡地,修电站提水灌溉。经过视察、研讨,由省水利厅拨款40万元,当年就在大红岭山建成了三级电灌站,平整土地500亩,并且有了好的收成。

在一次动员大会上,王昭深有感触地说:“我劝所有的工作队员、所有的共产党员干部多喝一点贫下中农的清汤糊糊,这里有政治‘维他命’,有我们无产阶级的政治营养。”他的这句话,在全省各级干部中广为流传,成为当时的一句名言。

(作者为海东时报记者) 

王昭同志生平简介

王昭(1917-1970) ,河北平山人。少时因家贫失学,后参加读书会活动。193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党小组长,村党支部书记,中共平山县委书记,领导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平山中心县委书记、中共北岳区第四分区地委副书记、书记,参与领导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4年9月任中共冀晋区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同时兼八路军冀晋军区副政治委员,参与领导发展扩大冀晋解放区。解放战争初期曾参加军调处执行部驻石家庄小组工作。1947年7月调任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率部先后参加解放石家庄、新保安、太原、银川、兰州等重要战役。1949年1月任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政治委员,作为解放军代表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1951年率六十四军赴朝鲜作战,荣获朝鲜一级国旗勋章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52年11月任第十九兵团政治部主任。1953年3月调任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政治部主任,后任公安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并兼公安学院院长。1961年春任中共青海省委第二书记,并兼青海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后当选青海省副省长、省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诬陷迫害。1970年2月12日,饱受摧残的王昭被迫害致死在狱中,年仅53岁。 1978年党中央为王昭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本版文图由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上一页
(责编:杨丽娜、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