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20日10:1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三
1947年5月16日17时,国民党军队中最精锐的七十四师在孟良崮全军覆没。
其中有个细节:孟良崮是石山,缺水,四天四夜的战斗中,天没下一滴雨,然而战斗刚结束,就天降大雨,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军官仰天长叹:“天也要灭七十四师了!”
灭掉七十四师的,不是天,是解放军。这一战,充分显示了粟裕军事才能:判断力,耐心,决心。歼灭七十四师殊为不易,粟裕连续几天没合眼,满脸胀得通红,战后测血压,高达220。
七十四师全军覆灭后,蒋介石哀叹:“真是空前的大损失,能不令人哀痛!”比蒋介石更伤心的是王耀武,他说:“对七十四师之失,有如丧父之痛。”
这支精锐部队,前身是补充一旅,王耀武的“家底子”。谭家桥一役,给予红十军团重大杀伤的,就是少将旅长王耀武率领的补充一旅。历史有时很具戏剧性:12年过去,经历多少磨难,粟裕完成了“复仇”。
粟裕与王耀武,分别是共产党与国民党阵营以骁勇善战著称的翘楚,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粟裕王耀武一场场硬仗打下来,打成名将,均让日寇闻风丧胆。这两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尤其是他俩之间延续十余年的数次较量,让人津津乐道。大历史中,这种人物之间的比较,确实有足够的吸引力。
解放战争时期,王耀武任山东省主席,并兼省保安司令、山东军管区司令等职,他本是山东泰安的农家子弟出身,可谓衣锦归乡,他当官带兵之外,生意也做得很大。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的战犯管理所里,王耀武与沈醉聊天,他不无得意地说:小时候在上海一家饼干店打工当学徒,发迹后,把这家饼干店买了下来。
跟整天看地图、只操心好好打仗的粟裕相比,王耀武要操心的事情无疑多了太多。解放军兵临济南城下,王耀武一面布置防守,一面惦记着家里的生意,常打电话给太太交待。这电话被监听到了,济南失守、王耀武被俘后,国民党另外一员悍将黄百韬说:“济南被围之初,我在无线电话中听到王耀武和南京家属通话,告其夫人,某事如何,某事如何,细细叮嘱,达半小时之久。大敌当前,身为统帅,指挥之不暇,何能顾及家事?私而忘公,已无必死之心。”
性格决定命运,时代又造化人。
在孟良崮战役前,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发起莱芜战役,李仙洲所率七个师6万余人被歼。王耀武被蒋介石狠批一通之后,自己也破口大骂:“就是五万头猪,三天三夜共军也抓不完!”但是,他率10万大军守坚固的济南城,也不过守了八天而已。
王耀武化装逃跑,结果在寿光被俘,这个过程也耐人寻味。著名作家王鼎钧在回忆录《关山夺路》中写道:王耀武逃亡途中上厕所的时候,让副官把雪白的高级进口手纸递过去,就这么一个细节,被人看破了。另外一个版本是:解放区民兵盘查王耀武时,发现其随身带有一卷雪白的厕纸,引起注意。那年头北方农村基本用树叶、秸秆擦屁股,高级一点的,也是粗黄的草纸,王耀武又偏偏装作一个小商人,身边还有好几个人低声下气地伺候着。明显不是一个好演员。
有人也分析说,如果王耀武当时徒步,而不是坐大车走大路出逃,或许可以侥幸逃脱。只是,这个曾经的农村孩子,已经养尊处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更别说走远路了。
他的对手,却是苦难中崛起的粟裕。
四
不能因为王耀武兵败被俘的下场而否定他曾经辉煌的战绩与过人的才能,他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蒋介石夸他“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共产党也高度评价他是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但这个“明白人”也有不明白的地方,被俘后,获三野政治部主任舒同接见,王耀武问了五个问题:一,为啥共产党的宽大政策能够上下贯彻,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而国民党却不能?二,为啥毛泽东在陕北的山沟里发命令,你们解放军都听指挥,俺们蒋校长坐着飞机满天转,下面的将军还是不听话?三,为啥你们共产党干部都能够秉公执法,令行禁止,莫非你们有啥特别的奖惩条例?四,为啥国军俘虏了共军,一个都不敢用,共军俘虏了国军,马上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呢?五,当年发匪作乱,也曾沸沸扬扬,然则好景不长,终有洪杨之乱;北伐初起,俺们国军也是所向披靡,然则如今也是山河垂泪;你们共军现在当然是春风得意,但是否也会和洪杨、北伐一样功败垂成呢?
此刻,王耀武是否想起:1935年,他一身将校戎装,审问红军被俘师长胡天桃,后者衣衫褴褛、脚穿草鞋,却毫无怯色,神态自若地谈共产主义信仰……
其实,粟裕与王耀武的较量,是共产党与国民党较量的缩影,从谭家桥到孟良崮这12年,共产党像厚重暗夜里随时可能熄灭的烛火,却如粟裕的生命一般坚韧,最终大放光明,孟良崮战役后,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相形之下,一度如日中天的国民党,已日薄西山。
国共之争,实质是两种价值观的竞争,从政治路线、军事斗争到理想信念、组织纪律、群众基础……全方位的竞争。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将军杜聿明就曾埋怨道:粟裕的部队10万人,可是后边跟了40万、50万农民,推着小车运伤员、运弹药、运粮食、运给养;“而我们30万部队从徐州出来,走过村庄老百姓早就跑得精光,所有的粮食全都埋起来,水井全部填掉,你说我能不失败吗!”
历史大势下,能更清晰看明白国共两个阵营中的人。《“战神”粟裕》一书写道,国民党大员陈诚曾总结过“45岁现象”: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军事主官,凡军师长以上,平均年龄已在45岁以上,这种现象与北伐时期正好相反。“45岁现象”带来的最大弊病,就是主官们作战时普遍缺乏勇猛精神,衰弱、拖沓、低能、企图心不强,甚至爱财怕死者,随处可见。陈诚注意到了解放军阵营的不同,他认为解放军指挥员“莫不年轻,能吃苦耐劳,活跃于第一线”。
孟良崮一役,极其惨烈,比拼到最后,其实就是毅力与协同作战能力。解放军军令如山,国民党军却摆脱不了拥兵自重、见死不救的老毛病,张灵甫哀求救援,王耀武调兵遣将,却无济于事。一方面,解放军打援队伍拼死阻击,另一方面,国民党援军三心二意,满肚子花花肠子,比如李天霞,不愿为救张灵甫消耗自己实力,又不敢违抗命令,于是很“聪明”地让一小队人马带着电台靠近孟良崮,假装出很给力的模样。
再看看共产党这边:粟裕不争功,与陈毅配合默契,时称“陈粟不分家”,有争执,报告延安,请党中央决定,然后不折不扣执行,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
再说说另外一个国民党将领黄百韬,在被“45岁现象”困扰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他绝对是个另类,杂牌军出身,却对蒋介石忠心耿耿,打仗不要命,相救同僚也从不省力,蒋介石很是欣赏。但正因为如此,他惹上一堆羡慕嫉妒恨。淮海战役开始,粟裕以重兵在碾庄将黄百韬团团围住,判断国民党部队尤其是那些嫡系不会来救,果然,苦战15天后,黄部七万人被全歼。(关山远)
上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