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毛澤東一道發起成立新民學會
1918年4月14日,一個風和日麗、百花盛開的春日,蕭三興奮地同毛澤東等人渡過湘江,到岳麓山下蔡和森在劉家台子租住的“為痴寄廬”,同蔡和森、鄒彝鼎、蕭子升等13位朋友一起開會,成立“新民學會”,討論通過了由毛澤東等起草的章程。章程說:新民學會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會員要有遠大志向和為國家民族服務的精神﹔入會要由會員介紹,評議會通過。會上,大家推選毛澤東為總干事,毛澤東執意懇辭,隻任文書,但實際上仍是新民學會的核心。
新民學會成立不久,就發展了一批會員,並發起了湖南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蕭三和毛澤東、蔡和森等新民學會會員受到“勞工神聖”思想的影響,又基於“會友向外發展”的要求,對留法勤工儉學很感興趣。1918年6月,新民學會會員在一師附小內開會討論。大家都認為留法勤工儉學應該盡力進行,並責成蔡和森、蕭子升專負進行之責。
不久,蔡和森到北京同蔡元培、李煜瀛及李大釗等接洽,回信告訴會友,留法勤工儉學頗有可為。於是,毛澤東、蕭子升及蕭三等邀集志願留法之士25人,由湘到京。蕭三到京后,進留法預備班北京班,住在北京三眼井胡同8號。不久,到京會友都集居於旁邊7號的3間小屋子裡,“隆然高炕,大被同眠”。在此期間,蕭三經常同毛澤東、蔡和森一起去地安門外豆腐胡同楊昌濟先生家中請教。以后,經楊昌濟先生介紹,拜訪了他們仰慕的李大釗、蔡元培、胡適、陶孟和等著名學者。特別是在與李大釗的接觸中,他們初步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
1919年1月,蕭三和毛澤東到上海送別了一批赴法學友后,毛澤東回湘,蕭三仍返回北京繼續學習。五四運動爆發時,蕭三在北京參加了游行示威和集會宣傳活動。不久回長沙,參加湖南人民的驅逐張敬堯運動,並為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撰稿,發表了一些小品文、散文和白話詩,如《節孝坊》、《你也作貧農得了》、《崇拜英雄的人》等。他的文章尖銳潑辣,提倡新文化,反對封建舊禮教,在當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1920年1月,蕭三受毛澤東和新民學會及湖南華法教育分會的委派,先期赴滬籌備留法勤工儉學學生赴法事宜。他在上海發起成立了“赴法學生聯合會”,發起組織了“上海工讀互助團”。5月,毛澤東到上海后,由在滬新民學會會友聯絡全國學生代表,在上海鬆社舉行茶話會,討論如何發揚五四精神,在全國開展革命活動。
5月8日,毛澤東等在滬新民學會會員在上海半鬆園為蕭三等赴法的會員開了一個送別會。這次送別會從早上開到晚上,中午雨中拍照,晚上燈下繼續,完全變成了一個討論會。會議提出了今后應持“潛在切實,不務虛榮,不出風頭”的態度。蕭三在會上提出:“會友應加強聯絡,發揚互助友愛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