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中共建黨經費來源探秘

江文君
2012年11月28日08:1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綜上所述,共產國際給予上海發起組的資助,主要是在印刷與開展宣傳活動方面。然囿於經費匱乏,這種資助的規模、穩定性和持續性都是值得存疑的。到1920 年10 月底,蘇俄最后一次匯款給上海的維經斯基,隨后維經斯基和陳獨秀也因經濟短缺相繼離滬,自此經濟資助隔絕,上海發起組(臨時中央)亦不再接受俄方任何資助,完全依靠自籌經費(包括新青年社的盈利收入)。據李達回憶,“這時候黨的經費是由在上海的黨員賣文章維持的。”可見,從1920 年5 月,維經斯基與陳獨秀見面,直到同年10 月底,蘇俄最后一筆匯款為止,蘇俄金援歷時不過半年即告罄。

自主創業的上海發起組在陳獨秀的領導下,通過寫信聯系、派人指導或具體組織等方式,推動建立各地的共產黨組織,是名副其實的“臨時中央”,“是中國共產主義組織中央局”。陳獨秀對建黨工作頗為重視,他親自負責武漢、廣州、長沙和濟南的建黨工作。1920 年6 月,毛澤東率驅張請願團到滬,陳獨秀與他交談了馬克思主義,8 月即請毛澤東在湖南建黨,並定期提供資助。包惠僧憶及武漢小組是在上海臨時中央的直接資助下建立的,並強調“我們同上海的關系較為頻繁,密切”。從1920 年秋到1921年上半年, 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等地陸續成立共產主義小組,並在日本和法國的中國留學生和僑民中也建立了組織。各地小組以上海為中心保持密切聯系。根據張國燾的說法,在一大召開前,“計算(全國)六個小組共有57 同志”。而且,“一次大會以前經費是自籌的,上海新青年社原來有2000 元,營業贏利計4000 元,漢俊設法籌措一些,湖南等處,每月由中央津貼二三十元。(廣東不在內)北京因與俄同志接近,募了一些捐款。一次大會以后,中央則由國際津貼”。

另據《張國燾關於中共成立前后情況的講稿》(手稿本)提及“在1920(年)冬漢俊曾寫了一本小冊子買給商務書館,得了300元”。此番論述可旁証陳望道、李達等人回憶上海發起組的經費主要依靠上海的黨員賣文維持這一說法確系實情。關於廣東小組的情形,講稿中提及“當時小組是與無政府聯合的。開辦群報,公博、平山編輯,陳炯明每月津貼400元”。

另外還提及新青年社原有(股本)資金2000 元,其資金來源頗可深究。譬如,1920 年7 月2 日,正在為新青年社獨立發行而招股的陳獨秀致函高一涵,言辭懇切地稱“興文社已收到的股款隻有一千元,招股的事,請你特別出點力才好”。可見新青年社之原始股本金中有一半有明確來由,系由招外股所得,尚余1000 元股款之來源因史料缺乏存疑。然而,共產國際檔案則稱《新青年》得到了蘇俄資助,譬如,共產國際代表在1921 年4 月的報告中陳述,“我從上海動身前,中國共產黨人在積極籌備召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會上要選舉產生中央委員會。迄今黨的實際領導權還在中央機關刊物《新青年》雜志編輯部手裡。這個雜志是由我們資助在上海用中文出版的,主編是陳獨秀教授,當地人稱他是‘ 中國的盧那察爾斯基’,即天才的政論家和善於發動群眾的宣傳員”。可見,《新青年》雜志在上海的編輯、印刷和出版得到了蘇俄方面的資助。然而,蘇俄方面是否提供了《新青年》原始股本2000 元的余下部分即1000 元股款,則不得而知。

可見到1920 年底,蘇俄經費斷絕后,此時共產黨之主要經費為自籌,經濟來源主要依靠上海發起組開辦的新青年社創收所得。於此同時,上海的臨時中央以《新青年》編輯部為財政依托,不僅通過各種創收手段自籌經費,而且還給予全國各地的黨組織經濟資助,陳獨秀亦頗為重視獨立自主地進行革命。

在各地共產黨小組相繼成立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全國性政黨的構想已在上海發起組中逐漸醞釀。5 月,上海發起組委托包惠僧到廣州找陳獨秀,請他回滬或將上海發起組遷往廣州,但陳獨秀認為廣州到處是無政府主義,政治環境不利,地理位置也不適合,不便於各地聯系,因此仍屬意上海。6 月初,上海發起組與剛抵滬的共產國際代表尼柯爾斯基、馬林商談后,認為建黨的條件業已成熟,應及早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宣告黨的成立。上海發起組在與陳獨秀、李大釗商議以后,發函給各地共產主義小組,請每地派兩位代表赴上海開會(每位代表附寄路費100 元,回去時又每人送50 元)。按照包惠僧的回憶,路費是由馬林,也就是共產國際提供的,“錢由馬林拿出來,張國燾用”。

由此可知,中共建黨經費來源的歷史脈絡紛繁復雜。首先,建黨經費的源頭起自蘇俄, 從1920 年5 月,蘇俄代表維經斯基與陳獨秀見面,主要由蘇俄出資贊助中共建黨,其間陳本人亦利用私人網絡籌措了部分資金(如新青年社的原始股本中即有一半由此而來),然而,到同年10 月底,經費短缺的蘇俄方面最后一筆匯款為止,蘇俄金援歷時不過半年即告罄。此后,從1920 年底一直到1921 年7 月一大建黨前夕,依靠著上海臨時中央的自主創收,自籌經費,勉力維持、建構起全國性共產黨網絡的發展和壯大。最后,則由共產國際直接資助一大召開的差旅費用。

(作者單位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責編:王新玲、孫琳)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