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建成的重慶跳傘塔。 (圖片由大田灣全民健身中心提供)

“駝峰航線”上的女子部隊。 (圖片由美國方面提供)
飛行員在跳傘塔訓練后 即赴戰場與日機奮戰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空軍經過淞滬作戰、武漢會戰的厮殺后,損失慘重。1940年,中國空軍飛機隻剩下100余架,而駐守重慶的空軍僅佔1/4,防空力量極其薄弱。在重慶組建跳傘隊伍,加強空軍建設十分緊迫。
1942年4月4日,重慶兩路口大田灣,由中國滑翔總會建的我國第一座跳傘塔正式投入使用。當日,國民政府舉行了隆重的開塔典禮。
該跳傘塔投資50萬元法幣,由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楊廷寶先生設計。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呈圓錐形。塔通高38米,實際跳距28米,地平至鋼臂處35米,頂部直徑1.52米,底部直徑3.35米,下部周長13米。三個跳傘鋼架向外張開時,像鋼鐵巨人,擁抱藍天,十分壯觀。在當時,該跳傘塔的高度和建筑材料之精美,可與世界各國之跳傘塔相媲美,也是當時亞洲第一流的跳傘塔。
落成典禮於下午3時舉行,到會的有白崇禧、張治中、谷正綱、於右任等500余人。
中國滑翔總會副會長陳立夫致詞后,於右任開啟塔門,回首揮臂高呼:“塔門已經開了,請全國青年上去吧!”
在群情振奮、掌聲雷動中,陳立夫率先進入塔內,登上頂端平台;首批上塔人員從上面扔下許多木制滑翔機模型,以及許多五顏六色的小降落傘;滑翔總會干事郝更生首先進行跳傘表演,由於狂風驟起,原定的少年專場跳傘表演等項目隻好取消,但大會組織者決定,三天之內,全市市民均可免費上塔參觀和嘗試跳傘。
為慶祝跳傘塔落成,陳立夫還親自撰寫了《陪都跳傘塔記》一文,命人鐫刻於石碑上,豎立於塔下。
抗戰時期,許多飛行員在這裡通過訓練后,直接赴機場登上戰機與日機浴血奮戰,並就此血洒藍天。(記者 韓成棟)
學生兵赴緬作戰
抗戰后期,大后方兵源幾近枯竭,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趁機攻佔緬甸和東南亞,切斷中國通往外部的最后一條生命線——滇緬公路。深感兵力匱乏的美國人決定在印度重組中國駐印軍,其使命就是打通印緬國際交通線,為堅持抗戰的中國大后方緊急輸血。
1942年10月,重慶開始招募首批學生兵,以補充中國遠征軍之需。在投筆從戎的青年學子中,很多都是名門之后,鄧述義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父親是重慶大裕華紗廠的老板張鬆樵,人稱“棉紗大王”。
那一年,鄧述義隻有17歲。他所在的部隊從重慶到昆明,再從昆明飛越喜馬拉雅山到印度。他們接受了英美盟軍的現代化裝備,學習盟軍的現代化作戰理念,與盟軍互相配合、並肩作戰。
學生軍面對的敵人,是號稱“王牌中的王牌”的日軍第18師團。這支部隊曾經發動過“盧溝橋事變”,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然而,這支學生軍最終還是在血與火的戰場上打敗強敵,收復了緬北,打通了國際交通線。(記者 強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