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困難期,抗戰轉折期
解讀專家:鄧平(市社科院研究員)
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開始至1942年,日本全面侵華和中國全民族抗戰已經進入第5個年頭。這時的中國,半壁江山已落入日軍手中,經濟發達地區盡失,財政十分困難,軍需民用十分匱乏,國力難以支撐。
1942年1月,中、蘇、美、英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共同宣言》,是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建立的標志,中國得以擺脫孤身抗日特別艱難的處境,中國抗戰前景有了轉機。但就1942年世界大戰的總形勢來看,東西兩個戰場的局勢都十分吃緊。1942年仍然是中國抗戰最艱苦的一年。
大后方的重慶,雖為戰時首都,但由於內遷人口暴增的巨大壓力和日軍的連續大轟炸,使得城市殘破,民生水准直線下降,跌入低谷。
日軍的暴行有增無減。1942年4月18日,美國轟炸機發動了首次對日本東京的空襲,為報復中國軍民對在浙江跳傘美國飛行員的營救,日軍對我國浙江一帶的鄉村進行了瘋狂的燒殺搶掠,3個月內,死亡的中國平民達到25萬,其慘烈程度不亞於南京大屠殺。
不屈的中國,不屈的重慶
解讀專家:王志昆(重慶圖書館文獻專家)
從1938年2月起至1944年12月,日本對戰時中國首都重慶進行了長達6年的戰略轟炸。據統計,日軍飛機持續轟炸造成重慶39480人傷亡,財產損失約100億元法幣。
然而重慶始終沒有倒下。大量史料不僅展示了日本帝國主義的罪惡,也彰顯了一個眾志成城、寧死不屈的偉大民族,一個愈炸愈強、可歌可泣的英雄之城的風採。
重慶人民同仇敵愾、百折不撓的壯舉不僅鼓舞了全國斗志,而且感動了外國政要。羅斯福總統高度評價重慶人民“遭遇空前未有之空襲時,人民堅定鎮靜,不被征服”;丘吉爾首相特意致電重慶人民表示敬意;倫敦市長斯密爵士則盛贊重慶在大轟炸時表現的鎮定勇敢和堅不可摧的大無畏精神——“重慶人民的堅韌剛毅,已為舉世所崇敬”。
中國話劇史的黃金時代
解讀專家:周津菁(市文化藝術研究院戲劇研究室副主任)
1942的重慶,演藝界名流薈萃,盛況空前。
當時,在重慶的戲劇社團主要有怒吼劇社、上海影人劇團、農村抗戰劇團、中電劇團等50多個;著名的劇作家有郭沫若、陽翰笙、田漢、夏衍、洪深、老舍、曹禺、陳白塵、吳祖光等;著名的導演有焦菊隱、史東山、陳鯉庭等;著名的演員有趙丹、白楊、張瑞芳、舒繡文、秦怡、金山等。他們匯聚重慶,聯手創造了中國話劇史上的一段輝煌。
從1941年10月到1942年5月,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來同志領導下,首屆“霧季公演”在重慶舉行。此后,“霧季公演”堅持了4屆,先后上演話劇100多台。僅1942年,“霧季公演”便上演了曹禺的《原野》《日出》、沈浮的《重慶24小時》、歐陽予倩的《忠王李秀成》、郭沫若的《屈原》、陳白塵的《結婚進行曲》、夏衍的《法西斯細菌》、老舍的《面子問題》等數部經典。可以說,“霧季公演”開辟了中國話劇史的黃金時代。(記者匡麗娜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重慶日報視覺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