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反帝廢約的努力
大革命失敗后,在國民黨控制的地區,國民黨對共產黨進行大肆搜捕和鎮壓,各地黨組織迫於嚴峻的環境,反帝廢約斗爭處於停止狀態。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因此作出決議,要求全黨深入群眾開展反帝的具體工作,包括:(一)在黨報及群眾團體的出版物上經常登載反帝運動的系統文章和各種材料。(二)在各種反帝紀念節和臨時反帝事變中,召集群眾反帝會議,組織反帝罷工、罷課、罷操、罷耕、罷業與示威。(三)建立各種形式的反帝性群眾組織,如收回租界委員會、廢除不平等條約委員會、撤退帝國主義駐華海陸軍委員會等等。並責成中央宣傳部與江蘇省委加強對上海反帝同盟的領導,幫助組織全國反帝同盟。中國共產黨的另一項具體任務就是在蘇區徹底清除帝國主義的條約特權和勢力。蘇維埃政府成立時,中共就發表時局宣言“宣布一切不平等條約無效”。開展蘇區內群眾的反帝廢約工作成為黨的工作重點之一。1931 年11 月7 日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對上述內容作了規定,首次將廢除不平等條約載入憲法,為了解決蘇區生產供給的困難,在目前允許外國企業重新訂立租借條令繼續生產,但必須遵守蘇維埃政府一切法令。同時發表對外宣言,公開向各國宣布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蘇區成為中國境內唯一一個脫離帝國主義統治的地方。
國民黨在控制全國政權后,反對不平等條約的斗爭軟弱了許多。1928 年6 月15 日,國民政府發表對外宣言,宣稱“遵正當之手續,實行重訂新約”,把“廢約”變成了“修約”。
國民政府發動的修定新約的運動,從一定層面上來說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中國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關稅的自主,其次是收回了一部分的司法主權並得到對廢除領事裁判權的原則性許諾,收回了一些租界和租借地。但是帝國列強並沒有放棄在華的重要權益。
中國共產黨對南京政府取得的成果作了客觀分析。首先,南京政府取得的關稅“自主”,仍是一種協定關稅,僅是稅收的一些增加。其次,領事裁判權是列強在華利益特權的基礎,帝國主義在這一利益上堅持不放,國民黨隻取得部分許諾,取消領事裁判權上未有任何進展。在收回租界和租借地過程中答應列強賠償其所謂“損失”以及土地永租權等無理要求。
因此中國共產黨認為:國民政府的“修約”方針,與段祺瑞“執政”“外崇國信”時代之請求帝國主義列強修改不平等條約沒有什麼兩樣。中共中央明確指出:“所謂修約,實際上是以更具體實際的利益換取某種不重要的修改,而把不平等條約經過一種新的手續更加延長數百年。”還指出:“所謂修約,即變相的屈服於帝國主義者之前,不僅與中山先生打倒帝國主義,及廢除不平等條約之主張相背馳,更非國民政府革命政府所應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