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新中國成立前 中國共產黨與不平等條約的廢止

(陝西)左柏林
2012年12月13日08:0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抗日戰爭前后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廢約運動

1935 年12 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瓦窯堡會議,會上討論了黨的策略路線、軍事戰略和全國的政治形勢問題。毛澤東在會議上指出,“目前形勢的基本特點,就是日本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它的殖民地”。由此,中國共產黨的廢約方針從原來的廢除所有不平等條約改為廢除中日間的條約。瓦窯堡會議確定外交政策的原則:“同一切和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賣國者相反對的國家,黨派,甚至個人,進行必要的諒解,妥協,建立國交,訂立同盟條約等等的交涉。”這樣做的目的是為爭取得到其他國家對抗日救國的支援,也是為結束國共兩黨之間內斗而轉向一致抗日的路線。

1941 年12 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政府正式對德、意、日宣戰,並且宣布“一律廢止”與他們簽訂的“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1943 年1 月11 日,經過談判,美英接受了中國的廢約要求,分別與中國簽訂了《關於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和《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之后中國又與其他國家也簽訂了類似的條約,至此,中國恢復了部分國家主權。部分廢約的實現是反帝廢約歷程中重要的一步。其中國民黨所起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共產黨做出的實質性努力也是不可磨滅的。

首先,在民族危難的關頭,特別是“西安事變”的發生,中國共產黨摒棄前嫌,與國民黨握手言和,再次形成國共合作統一戰線、全民族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局面。

其次,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戰場英勇抗戰,不怕犧牲,在整個抗日戰場上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英、美等國取消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的重要原因。特別是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之后,國民黨很快走向了消極,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成為抗戰的主要戰場。在巨大的壓力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使日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正是中國軍隊的英勇表現贏得了英、美各國輿論的高度贊揚,改變了從1840 年鴉片戰爭以來屢遭欺凌的軟弱形象,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各國的尊重,而廢約的實現也是在情理之中。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