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史上的第一次道歉
1989年《天氣預報》從新聞聯播裡抽離出來,每晚19:30在新聞聯播結束后播出。1993年,節目經歷了一次重大改版。3月1日19:30,《漁舟唱晚》的旋律響罷,屏幕上突然出現一個西裝革履的小伙子,他手拿一根指揮棒,邊指邊講,繪聲繪色。這一變化迅速成為重大新聞。第二天的 《中國青年報》頭版位置就出現了一幅《天氣預報》節目的截圖照片,配以長文,標題是“屏幕上跳出個氣象先生。”這位憑空“跳”出來的氣象先生,就是宋英杰。
“那時候准備挺倉促的,2月24日通知我們,大概練習了一個星期,自己去演播室找一找空間感,沒有什麼預告意識,到了3月1日就直接上了。”早在1990年,宋英杰就已經是中央氣象台的預報員了,他學氣象出身,最初每天下班后把從北京到澳門的全國三十多個城市念一遍,只是一份兼職。
當時,解說員背后並沒有我們在電視機上看到的中國地圖,而是一塊藍布,宋英杰就站在這塊藍布前想象著萬裡國土,指點江山,“有時候也會用淺藍色的筆在上邊勾勾畫畫,找找感覺。”節目錄完,再用摳像技術處理成我們看到的畫面。“演播室地上畫了一對腳印,播報員站在那不能動,離開那個地方就指不准了。”韓建鋼當時擔任欄目編導,也是這次節目飛躍性改版的幕后策劃,“其實屏幕前出解說員不算新鮮,國外早就這麼做了,我們也想出人,但以前的技術水平達不到。”
天氣預報不准,可能是現在人們提到天氣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現在人們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對氣象信息的要求也更具體,人們想要了解一場雨在哪下,幾點下,下多大,對技術手段的要求更高。”韓建鋼說,這也許是老百姓總說天氣預報不准的原因。1999年12月13日,宋英杰在當天的《天氣預報》裡,為昨天所作的失誤結論道歉。前一天的結論是:“水汽很難形成,降雪很難出現”,但是這天一大早,宋英杰拉開窗帘,外面銀裝素裹。這是欄目播出史上的第一次道歉。
今天,作為欄目裡的資深老人,宋英杰記憶猶新的是,在15年前,如果節目中要作48小時以外的天氣預報要層層審批,是件大事,因為在當時的科技水平下,72小時預報的可參考價值非常低。而現在的天氣預報水平可以做6小時、甚至3小時以內,或是一周、十天的天氣預測,這是預報水平提升的一種表現。“以前《天氣預報》節目的信息源比較單一,每天中央氣象台把數據拿來分析,就可以用了,做節目更容易。但是現在不同,有中央一級的信息,地方氣象台的,圖片有的來自網絡,還包括林業的、海洋的信息等等,這些海量信息需要匯總,然后分析,做到隨時播出。”宋英杰說,信息的數量之多,以至於他曾在節目播出前拿到一份長達16頁的結論,這些信息需要他在5分鐘的節目中大意完整而有重點地表述出來,“那時候能做的就是迅速合並同類項,安排播報的先后順序。”
按照欄目組的規定,每天下午3:40氣象專家開始就一些數據討論天氣作出結論,5:50開始錄節目,但如果遇到災害性天氣,天氣結論就會推遲。“有一次已經到18:18,我最后一次看表的時候,稿子還沒有出來,但是按照規定,18:30節目就要傳過去了。”從拿到稿子到開始錄制,留給主持人的時間少得可憐。宋英杰說,20年前第一次出鏡,沒感覺緊張,可能因為自己不是做新聞行業的,沒意識到這個平台有多麼不同尋常。現在,經過多年的歷練,豐富的氣象知識和經驗告訴他,哪些是觀眾最需要的氣象信息。
(摘自《文史參考》2012年11月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