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他是人民的好公仆——紀念李耕濤同志百年誕辰

2012年12月21日11:24   來源:天津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創辦職校 育各路良才

  耕濤同志在擔任市級領導期間,特別關心教育事業的發展。尤其關心為解決特殊行業急需接班人而開辦的中等職業學校,有的放矢,對口培養,有效地緩解了某些行業后繼乏人的難題。

  1950年,為解決財經干部不足的難題,經黃敬市長同意,率先創辦了速成班性質的財經學校,招收高中畢業學生,學期一年,免收學費,凡經濟困難的工農及技術工人入校,從助學金上盡量予以照顧。耕濤同志兼任校長,但他不是隻挂個名,從人事安排、課程設置到教學進度,他事事躬親。第一屆高級班的42名畢業生,由市財經委員會統一分配工作。為畢業同學舉行的歡送會,李耕濤校長親臨講話,號召全體畢業同學服從工作的需要,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貢獻給新中國,貢獻給人民。

  1954年天津第一屆人代會期間,韓俊卿和銀達子兩位老藝人以市人民代表的身份,聯名遞交創建戲曲學校的提案,以解決天津戲曲隊伍后繼乏人的危機。會后,主持全面工作的李耕濤副市長親臨河北梆子劇團考察,得知天津河北梆子劇團38位老藝人,平均年齡52歲,根本沒有后備力量的現狀﹔又召集文化局負責同志匯報全市戲曲團體隊伍情況,經過實地調研論証,感覺到天津是北方戲曲的重要發祥地,在全國劇壇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而梆子、評戲的藝人隊伍嚴重老化,為推動戲曲藝術的發展,培養新型戲曲接班人,天津應該創辦一所中等專業學校。1954年11月4日,李副市長在市政府召開的第30次聯合辦公會議上,批准建立天津市戲曲學校的提案,決定撥給文化局建設專款貳拾伍億元(舊幣,相當於新幣25萬元),要求同年年底之前動工。天津市戲曲學校從1956年招生入學,到如今已然過去半個多世紀,歷年來所培養的數以千計畢業生,很多人成為享譽全國的藝術家,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突出貢獻。撫今憶昔,老市長李耕濤功不可沒。

  1958年,在天津市委書記處書記、市長李耕濤鼎力支持下創建的天津廣播函授大學,是我國第一所以廣播、函授為主要手段進行教學的遠距離開放教育的高等學校,第一任校長由耕濤同志兼任。天津電大建成后,始終堅持走開放辦學之路,以大專教育為主,同時舉辦專升本、注冊視聽生、開放教育試點等多種形式的學歷教育,以及各級各類非學歷教育。1979年,隨著全國廣播電視大學的普遍建立,正式更名為天津廣播電視大學。歷年來它所培養的數萬名本、專科畢業生,為天津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耕濤同志從青年時代就提倡體育運動,1958年天津市與河北省合並,他又兼任河北省委書記處書記、副省長和體委主任。工作中,他感覺到河北省和天津市的體育師資、競技體育和體育管理人才都很匱乏,在當時的形勢下,需要發展體育教育事業,河北省和天津市有必要成立一所體育學院,改善華北地區的現狀。經向國家體委、教育部申報並獲得批准,1958年8月,在河北省省會正式建立天津體育學院,首任院長由耕濤同志兼任。

  在耕濤同志具體規劃下,天津體育學院建立后主要承擔為華北地區培養體育師資的任務。學校匯集了一批優秀教練員和運動員,相繼有42人18項97次打破全國記錄。學校的摔跤、女子跳水、游泳、男子籃球、棒球等運動項目的成績位居國內前列。在第一屆全運會上,奪得古典式、自由式、中國式三項摔跤冠軍。

  平生德義 公仆人稱頌

  耕濤同志身居要職,始終朝氣蓬勃,立黨為公,以身垂范,為廣大干部群眾樹立了良好的公仆形象。

  1958年冬天,全市人民轟轟烈烈投入海河建閘工程中,身為市長的耕濤同志連續多日一直堅守在工地第一線現場指揮。他和民工一起抬大筐挖河泥,渾身上下濺滿了泥漿,記者拍下耕濤同志挽著褲腿在工地上掘土抬筐的照片,完好保存在當年出版的《天津日報》上。

  1958年9月5日,全國第一屆全運會籌委會成立,賀龍元帥為主任,耕濤同志為主席團成員。籌備期間,身兼天津體委主任的耕濤同志,經常深入到體育場館了解運動員備戰情況。一天,耕濤同志正在和籃球隊員們研究快、准的投籃技術,看到《天津日報》體育版編輯兼記者勾真正舉著相機為他拍照,耕濤同志誠懇地指著運動員說:“不要拍我,要多拍他們。”休息的時候耕濤同志讓人把勾真找來,親切地跟他長談,得知勾真是從20世紀30年代就在報社任專職體育版的老記者,便鼓勵他不僅要當好體育的宣傳員,還要當好體育的評論員,引導讀者從看熱鬧到看門道,這樣更有利於普及體育。

  耕濤同志作領導工作,一切從實際出發,從而敢於負責。1958年6月,市委宣傳部籌備創建年產能力為20部影片的天津電影制片廠,向市政府申請經費,耕濤同志親筆批了25萬美元,用於購置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設置。財政部門認為天津建電影廠八字沒一撇就投資,李市長也太大手大腳了。耕濤同志不以為然,他說:“要叫馬兒跑,又不給夠草,你讓他怎麼干?不干則罷,要干就要像樣。”

  耕濤同志多才多藝,不光熱愛籃球、乒乓球和騎馬,還懂戲劇,能編寫劇本,同時酷愛書法。常臨寫毛主席字體和岳父濮良至所贈玉煙堂帖。1958年天津市委宣傳部創辦《支部生活》月刊,封面題簽就出自耕濤同志手筆。直到1966年“文革”風暴驟起,《支部生活》一直使用的是這個封面。紅橋區烈士陵園,初建於1949年3月,當年名稱天津縣北辛庄烈士陵園,是為紀念在解放天津的戰役中犧牲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500名營以下指戰員而建。園內紀念碑上的碑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解放戰爭紀念碑”,背面碑文“永垂不朽”,也是請李耕濤市長題寫,耕濤同志欣然答應,於1958年10月重建時刻在紀念碑上。

  像耕濤同志這樣從艱苦的戰爭年代培養出來的黨內知識分子,人才十分難得。耕濤同志工作起來之所以思路開闊,效率高,無不得益於全面的文化素養。

  耕濤同志資歷老地位高,對待機關干部和一般群眾卻從來不擺架子,待人特別謙和、友善。人們用官銜稱呼他,他不讓,他一再強調稱呼耕濤同志最親切。他身邊的老同志或青年干部,從他生活中的細枝末節,也能感受到他對人的真誠與尊重。當年的天津小百花劇團,是國家文化部評定的模范劇團,演員、樂隊平均年齡不足20歲,耕濤同志出於對年輕人關心,一再要求他們不准吸煙。而他每次到小百花劇團指導工作,在和舞美隊的成年人談話時,總是像對待彼此不分的老朋友那樣,掏出自己吸的香煙,一支一支遞給他們抽。他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韓俊卿,無論是當面或背后必稱韓大姐,其實他比韓俊卿年長三歲。

(責編:程宏毅、王新玲)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