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

南方三年游擊戰爭若干問題再研究

●吳明剛
2012年12月27日13: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摘 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一道獨具特色而又內涵豐富的亮麗風景線,也是中共黨史、軍史研究中問題比較復雜、爭議較多、值得再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之一。其中,關於如何審視和分析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開展不平衡問題、如何認識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初期遭受嚴重挫折和損失的原因、如何評價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歷史地位與作用、如何看待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不足及教訓等問題的研究,可以說成果豐碩並為進一步研究的深化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隨著史料的深入挖掘和研究視野的拓展,對上述若干重大問題的認識,有的需要重新闡釋表述,有的需要補充完善,有的需要深入拓展。

〔關鍵詞〕土地革命戰爭﹔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再研究

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革命英雄史詩紅軍長征交相輝映的一曲壯麗凱歌。迄今,有關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研究正進入深化階段,隨著史料的深入挖掘和研究視野的拓展,其中一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研究。

一、關於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開展不平衡問題

在已發表的有關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論著中,對於不平衡開展問題,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審視:一是各游擊區和游擊武裝由正規戰到游擊戰,由國內戰爭到抗日戰爭兩次重大的戰略轉變的快慢及成效﹔二是各游擊區和游擊武裝相對獨立作戰,以體現其異常艱苦而曲折的斗爭過程,即“艱苦卓絕”的歷史內涵。但是,縱觀南方15塊游擊區的三年艱苦奮斗歷程,這種發展不平衡還體現在:因各地開展斗爭的條件和環境不同,各蘇區的陷落有一個漸變的過程,並不在同一個時間點上。有的一直在低潮中進行,如贛粵邊游擊區、閩贛邊游擊區、閩西游擊區等﹔有的既有低潮也有高潮,如閩北、閩東蘇區以及閩西岩永杭地區等,不能一概而論。閩北、閩東蘇區的情況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北上后,閩北、閩東蘇區軍民緊密協同中央紅軍58團,抓住北上抗日先遣隊轉戰閩浙邊和此間閩浙邊國民黨兵力相對薄弱的有利契機,積極發動和組織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積極開展擴紅、籌糧、籌款等工作,加強蘇區的政權、經濟和軍事建設,使閩北、閩東蘇區一度進入鼎盛發展階段。閩北、閩東蘇區這一大好發展局面的出現,是在特殊的革命斗爭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后隨著北上抗日先遣隊革命斗爭的失敗,一直堅持斗爭到1935年3月,成為最后陷落的中央蘇區之一。1935年8月,李光在《新政權與新軍隊》一書中的《論中國紅軍》一文中也寫道:“江西蘇區自紅軍主力西征后,留在江西福建一帶之紅軍與游擊隊,還是日益發展、許多鄉村仍在紅軍手裡……所有原有的蘇區群眾與游擊隊是熱血的斗爭者。”〔1〕這是閩北、閩東蘇區革命斗爭的獨特之處,同時也是蘇區革命斗爭的一大特色。

閩北、閩東蘇區革命斗爭的歷史史實表明:(1)在中國蘇維埃革命運動(1928年—1937年)歷程中,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不是結束點,而是一大轉折點。(2)蘇區特別是中央蘇區革命斗爭有一個尾聲式的歷史發展過程,這一尾聲式的歷史發展過程其實也是中央蘇區革命斗爭向三年游擊戰爭轉變的過渡階段。(3)南方三年游擊戰爭中各游擊區並不是都在低潮中進行,在總的低潮旋律中也有局部的高潮出現。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