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謎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戰斗英雄,60年來,其家鄉人民卻對他知之甚少,在現存的史料中都找不到他的點滴記錄文字……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我們的英雄至今不能魂歸故裡呢?
1995年9月中旬,安徽省碭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在參觀朝鮮志願軍人民英雄紀念展覽館時,發現在一方牆壁上赫然醒目地刻著“志願軍特等功臣,一級戰斗英雄,王學風,江蘇省碭山縣人”幾行耀眼的金字。異國他鄉的這一意外發現,令所有人激動不已。歸國后,時任縣委辦公室主任馮烈銀打電話向相關部門查詢,然而,黨史、民政、檔案局多家單位均答復查無此人!當時任縣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的徐傳輝也多次向相關鄉鎮和縣直部門的干部群眾調查咨詢,並先后在《梨都黨建》和碭山電視台等宣傳媒體上刊登征詢啟事,也都沒有找到線索,此事便因信息不確切而被擱置起來。
2005年6月,筆者進入黨史研究室工作,開始了解到王學風的英雄事跡,十分希望能將他的情況弄清楚。通過從網上查閱,筆者發現所有網上的文字資料都基本相同,隻有小的出入,如“王學風”也有的地方作“王學鳳”,籍貫有 “安徽碭山”、“江蘇碭山”及“小碭山縣”等幾種寫法。
為了查明英雄的真實身份,筆者便從王姓村庄入手梳理,將有“學”字輩分人名的地方作為重點。在查找中,發現在一個王姓村庄,有一家人姓氏及輩分與王學風相近。這家的長子曾在馮玉祥部當兵,后回鄉務農,20世紀80年代已去世﹔次子曾當過國民黨兵,負傷后回家,於解放前病死﹔三子也當國民黨的兵,並於1948年曾回過一次家,從此音信全無。家人現在隻知道其乳名,記不清其學名。言談中,王家人說他們家裡有塊從老墳上扒回來的石碑,我不禁喜出望外,立即在其帶領下找到斷碑,用清水沖洗后,碑上清楚地顯現出那個人學名叫“王學恭”,並不是我們要找的人。
從家鄉入手查找英雄,資料太少,此路不通!
我轉換思路,希望能從英雄所在的四十軍去找線索。當年戰功顯赫的四十軍在中國有“旋風部隊”之稱,我試著與其進行了聯系。部隊的同志很熱情,但他們說:由於部隊多次遷移和變更番號,現存英雄的資料隻有一張20世紀50年代的畫像和簡單介紹。
轉眼6年過去了,對英雄詳細情況的查找就像一條無形的絲線在牽繞著我,令我寢食不安……2012年3月,我無意中查到了碭山籍老鄉,在總參工作的黃遠紅的電話,雖素不相識,但我還是冒昧地把此事告訴了他。他爽快地答應幫忙,並承諾:“一定盡快,盡心,盡力!”到了5月,他反饋說:解放軍檔案館有部分原始資料。8月11號,這批檔案材料的復印件被寄到了筆者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