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人物長廊

尋找志願軍特等功臣一級戰斗英雄王學風

王東超(安徽)
2013年01月04日15:5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四十軍在朝鮮》一書第三十一回“向祖國匯報2”裡有這樣的一段記述:1951年5月5日,毛澤東在接見進京匯報的志願軍四十軍軍長溫玉成時,問:“你們四十軍最先入朝作戰,一直沒有得到休整和補充,怎麼能堅持戰斗7個月之久吶?”於是,溫玉成向毛澤東詳細匯報了四十軍的戰斗經過,當他匯報到共產黨員王學風兩腿都被機槍打斷,不能站立,他就坐著、爬著繼續戰斗,最后摔斷步槍,滾下山崖,毛澤東聽得入了神,忘了彈掉煙灰,眼裡泛起了激動的淚花……

王學風的名字遂被刻在朝鮮平壤志願軍展覽館的紀念牆上。

他的事跡也被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其立功受獎証書被解放軍檔案館專門收藏。

他的名字被排在毛澤東親批的,由國防部、中央軍委命名的志願軍特等功臣一級戰斗英雄行列的第一行第六名……

青山作証

1951年3月,朝鮮戰爭進入最艱苦、最困難、最疲憊、最嚴峻的階段。

3月12日,志願軍四十軍接替四十二軍的防務,在東起洪川北、西至座防山、南起洪川江北岸、北至金化以南的廣大地區組織防御。此時,根據前三次戰役的經驗,“聯合國軍”採取了新任總司令李奇微的“火海戰術”(敵人正面兵力密集,地空火力集中猛烈)向我軍發動攻擊。我軍為避敵鋒芒,採用了“兵力前輕后重,火力前重后輕”的防御原則。因戰線寬,兵力少,四十軍黨委號召部隊實施獨立作戰,採取以少吃多,扼守要點,控制通道,以點制面,節節抗擊,相互支援的打法,並要求部隊構筑“四防二便”的防御工事(四防:防炮、防空、防火、防毒﹔二便:便於發揮火力、便於機動進退)。

“三八線”附近海拔1200公尺的華岳山,位置險要,居高臨下,是敵我必爭的要沖之地。駐守在此的四十軍一二〇師三五八團此時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當時的朝鮮春天尚未到來,寒風料峭,冰天雪地,戰士們入朝時隻穿了一套棉服,連續作戰150多個冬日也沒有換過。有的戰士的棉褲臀部已被磨破,隻好用粗針大線縫上一塊門帘式的遮羞布。很多人棉襖的袖口被磨飛,半截胳膊露在外面,凍得通紅,雙手也裂開一道道鮮紅的口子。由於受條件限制,我方后勤供應嚴重跟不上戰時需要,前線嚴重缺醫少藥。戰士們隻好忍著劇痛,自己用針線將大些的傷口勉強縫合來止血。食物供應也十分緊張,土豆被凍成了冰疙瘩,戰士們就把凍土豆放在胳肢窩下,將其暖化了再吃。盡管條件如此艱苦,可戰士們在修筑工事時依然一絲不苟,用鎬鍬在堅硬的山石上鑿挖出散兵坑、交通壕、機槍陣地,同時還構筑了掘開式的隱蔽部,上面鋪上三五層圓木,再培上一兩米厚的山石土。有的班組還在交通壕的側壁上掏出防炮的貓耳洞。為了防御美軍的凝固汽油燃燒彈,各陣地都清除了四周的雜草,掃清射界,打出防火帶。

1953年4月3日上午,“聯合國軍”對華岳山前沿陣地的進攻開始了,戰斗持續了整整一天,敵人沒能前進半步。到了4月4日,敵軍重整旗鼓,再次攻了上來。

這一天,王學風帶領一個組守備在華岳山3號山頭上(按山頭編號),他的手已經在前一天的戰斗中負了輕傷,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的戰斗決心。他帶領全組連續打退了敵人的兩次進攻。戰斗中,王學風兩腮幫被子彈貫穿,牙碎舌爛,他強忍劇痛連續扔出幾顆手榴彈,然后蹲下來掏出毛巾把傷口簡單包扎起來,又帶領全組繼續作戰。

連續兩次被擊潰的敵人惱羞成怒,開始了第三次瘋狂進攻。他們用5挺重機槍作掩護,用大約一個連的兵力,黑壓壓地向陣地扑來。戰斗中,王學風的沖鋒槍打壞了,手榴彈打光了,但他依然沉著冷靜地守衛著陣地。他向本組側翼的戰友董萬玉要來了7顆手榴彈,拿起身邊負傷撤離戰友留下的自動步槍,不斷向敵人掃射,敵人又一次被打了下去,而王學風頭部卻負了重傷,昏倒在工事裡。

不一會兒,王學風被一陣密集的槍聲驚醒,他知道敵人又在發起進攻了。他咬著牙,搖晃著站起來,命令戰友董萬玉趕快撤退。此時,敵人分多路像餓狼一樣朝陣地包圍上來。王學風不顧傷口的劇痛,拼盡全力把自動步槍摔斷,然后爬出工事,向敵人扔出最后一顆手榴彈。突然,他的雙腿又連中幾彈,身體站立不住,滾下石崖,壯烈犧牲!

(責編:孫琳、王新玲)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